繼續高階軍事人才的北洋體系來說就是一件非常頭痛的事情了。
為此袁世凱也只能是硬著頭皮快速提拔嫡系,也不管合不合格,提拔了再說,所以就出現了很多在武衛右軍時代擔任一隊領官,甚至哨官的低階軍官在短短一兩年時間裡就快速晉升到了一營管帶甚至一標統帶的職位,比如說王佔元、鮑貴卿、盧永祥等人前幾年頂多也就是一隊領官,甚至只是哨官的人,但是現在已經是清一色的一標統帶了。
這些原先只是低階軍官的人都得到了迅速晉升,那麼作為北洋體系少數幾個有學歷、有才能、有資歷的趙東雲,升遷速度就更快了。
僅僅用了一年不到的時間,他就完成了從統帶到統領的轉變,成為了北洋體系了少數幾個協統之一。
儘管他的第三協現在只是個空架子,但是不管怎麼說,趙東雲的職位已經是越過了一群王佔元、曹錕、盧永祥等北洋第二梯隊的諸多軍官們,率先成為了掌管一協的統領,如此也繼續保持了他作為北洋第二梯隊領頭人的角色。
而當上了第三協統領課後,趙東雲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辦法召集大量的軍官作為手下,先是把和自己有交情的幾個老部下調到第三協來,然後段祺瑞那邊也是塞了幾個人過來,如此就組成了第三協的前期班底。
然而僅僅這十來個人也是遠遠不夠的!
第三協現在除了趙東雲這個統領外,還急需大小上百名軍官,包括兩名協本部的參謀官、兩名步兵標統帶、兩名步兵標幫統、兩名步兵標參謀官、六名步兵營管帶、六名步兵營幫帶、二十四名步兵隊隊官、二十四名步兵隊督排隊長、七十二名排長。
這麼多軍官趙東雲可沒辦法一個個都自己拉過來,而且很多重要職位也是他自己無法決定的,得由袁世凱以及其他北洋大佬們去博弈然後一一瓜分。
實際上,就連趙東雲的這個第三協統領職位,也是段祺瑞和王英楷等人博弈之後的結果,絕對不是說趙東雲想要去當第三協的統領就能夠當上的,在推動趙東雲上位過程中段祺瑞是出了大力氣的。
當然這裡頭趙東雲被袁世凱看重也佔據了一定優勢,不過這種優勢需要發揮出來就得段祺瑞來推動了。
就和去年北洋常備軍建立左鎮時整個北洋體系裡的大小軍官們都睜大了眼睛想要爭奪其中一職外,北洋常備軍右鎮的建立同樣也引起了整個北洋體系的爭奪。
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等人爭奪的自然是以後的右鎮翼長之職位,不過在爭奪這個最終職位之前,第三協的大小職業也是得爭奪的。其中的第三協統領一職自然就是具有決定性影響的職位了。
而段祺瑞自己親自下場,加上趙東雲自己的優勢也不小,這才打動了袁世凱並將之任命為第三協統領。
在段祺瑞為首的派系獲得了前期關鍵性勝利後,段祺瑞和趙東雲自然是趁機調來了大批屬於自家派系的人馬,不過王英楷等人也沒有眼睜睜的看著第三協全部落入段祺瑞和趙東雲兩人之手。
於是乎不管是王士珍還是馮國璋又或者是王英楷,都是想要把嫡系心腹也派到第三協來擔任要職,其中兩個標統和六個營管帶更是多方爭奪的焦點。
當段祺瑞和王英楷、馮國璋等人明爭暗鬥的時候,趙東雲身處第三協統領之位,屁股下就是風暴之眼的第三協,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第三協的大小職位之爭。
“這第三協說是要從幾支舊軍中整編,不過現在只決定了一個肅毅親軍,整編事務也要拖上一陣,所以現在練軍短時間怕是開展不了,如今的當務之急是那幾個統帶和管帶的職位。”段祺瑞皺著眉頭。
他沒有想到自己籌劃先建立第三協,再謀圖常備軍右鎮的計劃會遭遇王英楷、王士珍、馮國璋等人的聯合打擊,好在一開始的時候自己先發制人,趕在他們獲知訊息之前先一步把趙東雲推到了第三協統領之位,不然要是等到現在,恐怕也要和他們繼續爭奪了。
趙東雲聽罷也是皺眉,原本他以為擔任第三協統領後,這第三協就能夠被他掌控,到時候自己練出了一整個協的兵力來在整個北洋體系裡也算是有根基了。
但是他沒有想到第三協的成立竟然會牽扯到了整個北洋體系的權力爭奪,王英楷,馮國璋等人一股腦的對紮了進來,暗地裡已經不知道為了那幾個統帶和管帶職位鬥了多少次。
面對多人的圍攻,哪怕是段祺瑞也是感到有些吃不消啊,在連線推出兩個統帶人選在袁世凱主持的會議上被馮國璋、王英楷等人聯手狙擊了後,段祺瑞也是有些著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