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一支部隊先不提他的戰鬥力強不強,但是趙東雲的這個第三鎮就是正兒八經的北洋嫡系,人們從中看到的不僅僅是趙東雲的所做所想,更是袁世凱的所做所想。
打個比方來說,如果趙東雲突然出兵遼東,不管是打日‘本還是俄國,那麼人們絕對不會認為這是趙東雲自己的意思,而是百分百會認為是袁世凱的指使。又或者說趙東雲突然率領返回直隸,然後進攻北京,清廷第一反應不是趙東雲要造反,而是袁世凱要造反!
也就是說第三鎮所代表的政治含義已經不僅僅是趙東雲了!
在日俄之間遼陽會戰的精要關頭裡,第三鎮要是輕舉妄動,那可是會影響到整個日俄戰爭程序的,所以不到必要時候趙東雲是不會派遣部隊長期駐紮新民的。
此時陳光遠也道:“如今之計也只能靠孟兄的第一混成協了,他手下還有幾個營頭,派遣一個步營和一個騎兵隊駐紮新民也能勉強維持局勢了,而且這樣一來俄國人也不好說什麼了!”
孟恩遠這個時候自然是看向趙東雲道:“職部全憑大人吩咐!”
趙東雲把自己的視線從桌面上的地圖收了回來道:“新民那邊還是過於敏感了,駐紮太多兵力很容易引起俄國人的過渡反應,而且我們也要在遼中、臺安、盤山分別駐兵,一時間也不好挪用太多的兵力!”
隨著1904年初趙東雲在遼河一帶進行大規模的剿匪,加上這一次又把張作霖給滅了,所以先後掌控了不少地盤,這些地盤都是用錦州巡防營的名義駐紮的,尤其是在遼中、臺安、盤山三縣的縣城裡,都駐紮了一定數量的部隊。
除了錦州徐方圓外,還有奉天巡防營,這個巡防營之前一共有四路,分別張作霖的前路,馮德麟的左路,增祺親自掌控的右路,以及還沒有編成的後路。張作霖那邊就不說了,現在已經完蛋,沒有編成的後路沒有幾個人,不說也罷,而馮德麟被收編後掌控的防區是營口、盤山、遼陽、臺安這四地的交匯處,也就是說上述數縣裡頭他都佔了一定的地盤,但是並沒有掌控上述地盤的縣城,走的是郊區、農村的路子。
而增祺親自整編而來的右路,那也是個架子貨色,雖然有千把人但是戰鬥力都不如張作霖、馮德麟這些土匪部隊,而且也比較分散,主要是負責當地治安,也是沒有實際控制大面積的地盤。
所以從實際軍事層面來說,除了馮德麟所部外,整個遼西的防務都是需要趙東雲手下的部隊來承擔的,由於第三鎮又不好輕舉妄動,所以只能依賴錦州巡防營,這對錦州巡防營有限的兵力而言也是極大的挑戰。
要想解決遼西各縣的防務問題,還得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他轉頭又是問林永權:“給第一混成協這邊準備的新兵如何了?什麼時候能夠練成?”
趙東雲口中的第一混成協就是錦州巡防營了,這裡得說一說,‘錦州巡防營’乃是一個獨立的部隊番號,和當年淮軍的盛字營、肅毅親軍、元字營以及現在的北洋常備軍、武衛右軍、武衛右軍先鋒隊、自強軍是同一個概念,由於這個稱號是在朝廷兵部以及練兵處那邊都是掛了號的,屬於朝廷正式承認的,所以這個名號是不能亂改。
而趙東雲要想把錦州巡防營擴編為混成協,同時又不想直接改為‘錦州混成協’導致編制固定以後不好擴軍,所以乾脆是在錦州巡防營下頭再設了一個‘第一混成協’的編制,所以孟恩遠的這個混成協統領並不是說錦州混成協統領,而是‘錦州巡防營第一混成協統領’。
‘錦州巡防營’和‘錦州巡防營第一混成協’不是同一個概念,而是前者轄有後者。
不過這只是名字上的把戲而已,是趙東云為了以後擴軍方便弄的,實際上錦州巡防營就只有一個第一混成協而已,要不然趙東雲也不會把孟恩遠任命為錦州巡防營總辦了。
錦州巡防營現在體系是:趙東雲任職督辦,孟恩遠任職總辦兼任第一混成協統領,林永權兼任會辦。上述的督辦、總辦、會辦大體上可以認為是最高負責人、實際負責人、協助負責人。
在清末的各類機構中管理層中,督辦是最大的,總辦次之,會辦再次之。
林永權在第三鎮體系內身兼多職,他不僅僅是錦州巡防營的會辦,更是第三鎮教育處的總辦,這募兵練兵的事情自然是他管理的。
面對趙東雲的問題,林永權當即道:“上個月我們在直隸募了大約六百名新兵,在遼西地面上也設立了多個徵兵站,不過遼西局勢過於混亂,要找良家子有些困難,所以只募集五百餘人,加上我們之前留存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