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這種事了,揮舞著馬刀列隊衝鋒這種事在拿破崙戰爭以後已經不是騎兵的主要應用戰術了。
現在人們玩騎兵基本都盯著機動性這一點上,畢竟騎兵的機動性在裝甲車輛出現以來是不可代替的,肩負著偵查、追擊、包抄等重要任務。
這也是導致騎兵編制越來越小,騎兵活動大多以騎兵連為主,主要執行偵查、擾襲等戰術任務,已經很少進行正面作戰了。
北洋新軍的騎兵部隊相對於步兵來說保守了許多,雖然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德法騎兵部隊的影響,但是編制上依舊顯得非常保守,西方騎兵現在已經採用小團大連制,一個騎兵團直轄數個騎兵連,每個騎兵連百餘人到兩百人之間,中間是沒有營這個編制的。而北洋常備軍裡頭依舊存在騎兵營這個編制,是標轄營,營轄隊(連),而每個騎兵隊只有數十騎。
相對於步兵和炮兵等兵種的編制來說,北洋騎兵的編制大體還停留在拿破崙戰爭時期。
當然了,這說的只是編制落後而已,並不代表北洋騎兵的戰術應用還停留在那個時候,現代的北洋騎兵在戰術應用上和各國騎兵沒有多大差別,唯一不同的是,各國騎兵用騎兵連為基本單位執行戰術任務,而北洋新軍則是用人數更多的騎兵營去執行相同的任務。
說白了就是北洋新軍就是仗著自己馬多人多,加上對列強的傳統畏懼心裡,生出我一個騎兵幹你不過就用兩個的心思。
由於北洋騎兵部隊的戰術應用甚至日常訓練都是以營為單位,所以孟恩遠率領部隊剿匪的時候,兵力配置也是以營為基本單位。
縱然孟恩遠的騎兵還存著著指揮層次過多不利已指揮的情況,但是孟恩遠的騎兵部隊還是按照傳統方式來配置了。
把兩個騎兵營派出去後,孟恩遠就是在後頭親自率領步兵跟隨。
由於這一次的作戰並沒有什麼固定的敵人,基本上是以掃蕩模式為主,所以孟恩遠的部隊前進的寬度非常大,將近兩千人的部隊組成了寬大三十餘公里的橫掃通道,如果加上騎兵的外圍延伸偵查範圍,那麼孟恩遠率領的剿匪部隊的控制寬度幾乎達到了五十公里以上。
這種戰場寬度對於正規作戰來說是不可能的,但是孟恩遠進行的也不是常規作戰,而是非正規的剿匪作戰,所以要求做到的是面廣,以求形成一張巨網搜尋敵人,一旦遇到敵軍就迅速集中兵力殲滅,而滅掉後繼續前進。
孟恩遠的這種撒網式戰術隨便碰上一股強悍的敵軍,不用多,就算敵人隨便來個三五百人的精銳騎兵,那麼就能夠把孟恩遠的部隊各個擊破,但他面對的不是敵國精銳騎兵啊,而是土匪,那些土匪們就算是實力大一些,擁有數百人規模的土匪也基本幹不過孟恩遠手下隨便一個步兵隊。
要是在野戰隨便四五十人的一個排就能夠擊敗數百名土匪。
正規軍和土匪的差距不在於個人有多麼勇武,甚至火力都是不重要的,真正的差距在於紀律,作為一支典型的近代化軍隊,北洋新軍所能夠依靠的無非就是紀律而已!
也許那些悍匪們血性非凡,能夠勇敢的揮舞著騎槍馬刀衝擊新軍陣地,但是等待他們的下場必然是被亂槍打死。
當孟恩遠率領的剿匪部隊北上後不久,就是開始傳來捷報,陸續打擊並殲滅了數股小規模的土匪,打死打傷土匪百餘人,繳獲新槍十餘杆,雜式老槍百餘杆,另外馬匹六十餘匹,己部僅傷五人。以上這些戰果只是公開戰報上的戰果而已,是要存檔留存的,並透過電報送往保定讓袁世凱過目的。
後世人如果研究這一場剿匪戰事,那麼只會從各種官方資料上看到打死打傷土匪多少,繳獲槍支馬匹多少,俘虜多少悍匪,絕對不會找到任何有關第三混成協繳獲了多少財貨的官方資料。
因為在正式戰報之外,任何有關匪資繳獲的事情都一律歸屬軍械科科長趙東平所領導的‘剿匪北進支隊後勤部’掌管,就連剿匪支隊的軍事指揮官孟恩遠都無權管轄,該小組以趙東平為首,另外抽調了軍械科、軍需科、教育科等多人組成,除了這些主管人員外。
而和普通的後勤機構不同的是,這個剿匪北進支隊後勤部除了擁有掌管文事的主官外,還轄有直屬部隊,趙東平特地抽調了第三混成成輜重第三營下屬的一個隊給趙東平,另外還臨時抽調了其他幾個部隊的大量長夫,加上在錦州當地僱請的部分民夫,組成了大約六百餘人的後勤運輸部隊。
他們的任務一方面是自然是擔任剿匪北進支隊的糧餉彈藥供應,而另外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接管所有戰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