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於地理因素,在國內諸多軍閥裡頭,擁有較多騎兵的大體上只有三家。頭一個是奉軍、然後就是趙爾巽的第十九鎮,還有已經覆滅的直軍。
覆滅前的直軍雖然沒有編成騎兵旅這種編制,但是直軍的第一師、第七師、第十一師、第十二師以及第一混成旅這些部隊都是擁有完整的騎兵團,也就是說他們在奉軍入關前一共是轄有四個騎兵團外交一個騎兵營。而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騎兵團編制要遠遠超過奉軍的騎兵團編制,和奉軍採用西式的大連小團制不同,他們還是沿用北洋常備軍時代的小營大團制,每個騎兵團轄有上千騎。四團一營的直軍騎兵部隊總數是達到了四千多騎,在當初是僅次於奉軍的第二大規模騎兵部隊。
至於奉軍就更多了,入關前夕擁有兩個騎兵旅、三個師屬騎兵團、三個混成旅屬騎兵連,在巡警部隊裡還擁有多支巡警騎兵營,騎兵總數超過八千人,不過入關作戰騎兵損失也比較大,其中的第二騎兵旅更是因為奔襲石家莊,雖然創造了短時間內長途行軍三百多公里的軍事創舉,但是馬匹死傷眾多,如今在江北作戰的第二騎兵旅說是騎兵旅呢,但實際上已經變成徒步騎兵,剩下的戰馬總數不會超過八百,這還是經過多倫補充繳獲戰馬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俘虜的戰馬補充,第二騎兵旅估計是一匹戰馬都沒有了。
不過第二騎兵旅雖然受創嚴重,不過奉軍的騎兵規模整體上依舊在快速攀升,雖然接納了直軍的大量騎兵戰馬,又在山東河南等地接納了王汝賢、張懷芝等人麾下的騎兵部隊後,奉軍現有的騎兵規模已經是超過了一萬兩千騎。
和騎兵眾多的奉軍不同,皖軍雖然總兵力也高達十幾萬,但是他們的騎兵規模極小,滿打滿算只有一個第四騎兵團和第二騎兵營而已。
這支小規模的騎兵肩負著極為重要的作戰任務,他們要為大軍開路,為大軍提供周邊的軍事情報,他們就是段祺瑞在這場戰爭裡的眼睛,所以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他可不願意拿這個第四騎兵團去冒險。
所以段祺瑞拒絕了張永成的提議!
反正後頭的顧藍玉就算追也需要時間,等他們追上來的時候,說不定自己都已經抵達滁州了,而金陵北岸那邊已經有兩江陸軍第一混成旅正在北上滁州,準備接應第四師,屆時有了這個兩江陸軍第一混成旅的接應,自己的第四師再補充了彈藥和糧食等物資後,就能夠短時間內回覆鼎盛時期的戰鬥力,屆時他顧藍玉那個沒帶火炮等輜重部隊的第三師就算追上來了,到時候誰打誰還說不定呢。
所以段祺瑞乾脆是放棄了派遣的斷後部隊再攔截奉軍第三師的想法,只是傳令讓後面的兩江陸軍第一旅殘部繼續抵抗。
在段祺瑞的命令下,第四師繼續向南狂奔,抵達定遠縣城後只是重重休息了半個晚上,第二天天還沒亮透呢,第四師就開始埋鍋造飯然後天色剛明就是再一次啟程出發。
這讓後頭追的氣虛喘喘的顧藍玉非常鬱悶,你段祺瑞怎麼也跟王佔元一個德行,空有一個戰力強悍的第四師竟然連阻擋都不阻擋,就知道一門心思的逃跑。
鬱悶之下的顧藍玉只能是把氣再一次撒在了兩江陸軍第一旅上頭,次日下午在定遠縣,第三師的孔眺北所率領的第五旅再一次把兩江陸軍第一旅給打的落花流水,三千多殘部只剩下一千多人繼續向南逃走,其他的人被殺傷的倒是沒有多少,大部分都是潰散四逃,還有一部分實在是不想繼續逃跑了就乾脆原地投降。
說起來這個兩江陸軍第一旅其實真的倒黴的!
在徐州方向作戰的時候,這個第一旅就在蕭縣一帶被擊潰過一次,然後皖軍南逃後在蚌埠和鳳陽縣城連線被第三師擊潰了兩次,如今好不容易逃到了定遠縣,又是被第三師再一次擊潰。
而且偏偏也奇怪,這個兩江陸軍第一旅每一次被擊潰後都能夠短時間內收攏殘兵,而有意思的是他們每一次被擊潰傷亡都不算大,歷盡數次崩潰後,竟然在逃到定遠的時候還剩下三千多人。
這種組織度哪怕是對於中央陸軍第四師、第三師這種強軍而言也是難以想象的事情。
不過接二連三的被擊潰,這個兩江陸軍第一旅已經是被打的徹底沒了脾氣,在定遠縣城的時候看見孔眺北的第五旅來進攻,甚至連抵抗的勇氣都沒有,直接就潰散了,並且給奉軍留下了八百多人的俘虜。
說是俘虜也不準確,因為人家根本就沒有抵抗,直接在城內就棄槍投降了,尼瑪這從徐州一路南逃好幾百公里啊,而且這個第一旅還是最後面的一支部隊,一直被奉軍追著尾巴打,這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