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段祺瑞組織第四師從徐州撤退的時候,不僅僅瞞天過海沒有讓對面的奉軍得知,而且還是留下了整個兩個旅近萬人斷後的,奉軍是到了第二天才得知第四師已經逃跑了,而等奉軍拿下徐州後,第四師已經逃走了好幾十公里開外。
在鳳陽府撤退的時候,段祺瑞同樣是偷偷走的,並且和上次一樣留下了一整個旅斷後,等顧藍玉的第三師察覺並追擊的時候,雙方的距離已經再一次拉開了二十多公里。
這兩次的撤退都有著兩個共同點,首先就是皖軍第四師在撤退前並沒有和奉軍主力部隊進行慘烈的交戰,而且都是趁著夜色撤退的,一直等他們跑出去了奉軍才有所察覺。其次就是段祺瑞都留下了數量龐大的斷後部隊。
至於後續的追擊戰,雖然奉軍緊隨不捨,但實際上一直只能跟在第四師後面吃灰,雙方一路的追擊中,並沒有進行直接接觸。
然而今天在滁州城外,情況卻是和前面的兩次截然不同,首先第七旅是在力戰不敵之下被迫撤退的,唐天喜下令撤退的時候,第七旅和第六旅之間正在進行著殘酷的攻防戰呢,所以根本無法做到隱秘,皖軍士兵前腳爬出戰壕往後跑呢,後頭的奉軍士兵就是立即開始追擊了。
而且這一次也沒有數量龐大的省軍給他唐天喜充當斷後部隊,他只能是呼叫區區一個營用以斷後而已。
然而區區一個營面對整個第六旅的攻擊,根本就無法支撐多久很快就是徹底崩潰!
諸多因素結合下來,這個第七旅的崩潰也就成為了必然,哪怕唐天喜有通天之力也不可能短時間重整第七旅再戰了。
同樣的情況放在奉軍三大主力師身上,其實也好不到那裡去!
在撤退命令下達不過兩個小時後,看著一片混亂的麾下部隊,唐天喜實際上就已經後悔了,如果自己不下令撤退,而是繼續堅守下去的話,雖然有可能讓一整個第十三團都陷入奉軍包圍圈裡,但是未必沒有機會等到第八旅或者補充旅的救援。
但是當時他想的卻是要把整個第七旅都安全的帶走,而且單純從戰術角度上來說,其實他的選擇也沒有錯,畢竟友軍的第八旅被對面的奉軍第五旅纏住了,能不能過來還是兩碼事,而補充旅之前在滁州城內,要趕來增援少說也得半天時間,而半天時間的話第十三團百分百會落入奉軍的包圍圈,到時候別說補充旅來救援了,就算是昔日的一整個第四師來都難以挽救第十三團被覆滅的命運。
所以唐天喜是考慮了諸多因素後才下決心撤退的,因為這是唯一可以挽救目前畏懼的戰術。
然而那個時候,他卻是忘記了一個非常關鍵的一點,那就是他制定的戰術是可行的,但是卻沒有考慮到,以目前皖軍第四師的素質,根本就無法順利的執行如此高難度的戰術。
皖軍第四師的各項素質在國內諸多軍閥部隊裡,毫無疑問已經是足以躋身一流強軍之列,之前第四師的輝煌戰績也是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在國內裡第四師算是一等強軍,然而放在世界範圍裡,說實話二流都算不上,頂多算是三流陸軍。
前幾年裡,哪怕是趙東雲這個擁有極大自信的穿越者,在比較北洋常備軍和列強陸軍的時候,也只認為北洋軍頂多只有德國陸軍一半戰力而已,而且這還是建立在擁有完善後勤的前提下,而現實情況根本不可能讓北洋軍獲得充足的後勤補給,所以實際戰力還是要繼續往下壓,能夠有當代德軍三成戰力都得燒高香了。
去年共和後國內各軍閥部隊分化比較嚴重,奉軍吸收了日俄戰爭的經驗,緊接著裝備大量的輕重機槍和迫擊炮,以及採用新式的步兵戰術,戰鬥力比北洋常備軍時代又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趙東雲也不認為他手底下的奉軍三大主力師可以和世界列強陸軍相提並論了。
能夠有德國陸軍的五成戰力,這都已經可以偷笑了!
至於段祺瑞麾下的第四師,戰鬥力雖然和奉軍三大主力師不相上下,但這和第四師嚴重超編有著極大關係,人家好歹有三個旅,兵力兩萬多,這和你一個一萬五千多人的師打成平手不奇怪。同等兵力下,第四師的戰鬥力比第三師這種奉軍主力要稍微弱一些,不過弱的有限,不足以影響雙方勝負而已。
受限於國內軍事發展的整體限制,不管是奉軍還是皖軍,其實都是缺乏執行高難度戰術的素質!
而陣前撤退這種事毫無有疑問是超高難度的戰術!
今天的情形如果是換了列強軍隊,比如換成法軍、德軍這種一流陸軍,透過精湛的戰術要想順利撤退下來不算什麼難事,哪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