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來說,國產布匹在北方地區的市場佔有量達到了六成之多。
除了棉布等輕工業產品和中國存在競爭外,日‘本還需要從中國進口大量的原材料,包括木材、豆餅、煤炭等等,目前東北大豆產業裡的相當多一部分的豆餅其實都是銷往日‘本。
日‘本的這種外貿型經濟體系直接影響到了他們的軍政外交政策,這才有了後續和滿清爭奪朝‘鮮,日俄戰爭後建立滿鐵,經營遼東半島乃是後續入侵中國,可以說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源自於他們的這種外貿型經濟體系,需要市場和原料的來源地。
而對於1907年的日‘本來說,他們對待中國的政策也是相當明確的,為了擴大日‘本貨物在中國的市場,同時為了扼制中國的重新崛起,他們就是期望中國能夠陷入混亂,國家都亂了天天軍閥混戰,這民族工業自然也就別想發展起來和日‘本貨競爭了,而中國持續混亂的甚至最後分裂的話,那麼對於日‘本而言就少了一個強大的鄰國。
日‘本的這種中國政策這和英國支援袁世凱初步統一中國是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除了英國這個超級帝國和近鄰日‘本外,俄國對於中國的態度就是那永無止盡的領土貪慾,斯拉夫人對於擴張領土的**超過了任何一個民族,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是為了能夠成立一個所謂的黃俄羅斯,至於所謂的經濟利益倒是不大。不過俄國在日俄戰爭吃癟了後,目前已經是把熊爪縮了回去,只是想著從善後借款裡撈取些許經濟利益,再讓趙東雲保持對遠東地區的物資,尤其是高烈度酒的出口,基本上他們就不會說其他的了。
德國就更是如此了,雖然他們佔據了青島,不過那不客氣的說只能算是威廉二世的面子工程,區區一個青島並不是德國在中國的核心利益,德國在中國的核心利益是什麼:軍火出口!
從晚清時代‘開始,中國就一直有向德國進口軍火的習慣,這種習慣可以說是根深蒂固,其他國家的軍火商想盡了辦法都無法改變,當代也是如此不管是趙東雲還是段祺瑞又或者是南方聯邦,他們都是德**火商的大主顧,最近一年裡德國對華軍火貿易金額將近兩千多萬圓之巨,其中趙東雲一家就是從訂購了高達五百多萬圓的火炮,而南方聯邦更是大手筆,各家加起來訂購了足足超過千萬圓的鉅額軍火,只是南方聯邦那群敗家子雖然購買了大量火炮,但依舊被段祺瑞打的節節敗退,導致大量購自德國的軍火落入皖軍之手,要不然你以為段祺瑞的十幾萬大軍是怎麼武裝起來的,基本上都是南方聯邦送人送裝備送過來的。
這個時代的南方聯邦就是一運輸大隊長!
基於德**火商的利益,那就是讓中國的戰爭繼續下去吧,打的越慘烈越好,當然了他們也不會說刻意去左右什麼,反正不管誰打贏了最後還是得找德國人購買軍火,也就是說,甭管中國局勢變的怎麼樣,反正這軍火市場還是德國人的,連英國人都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德國人大批大批賺槍炮的銀子。
而法國、美國、義大利之流基本上可以忽略,他們在中國並沒有什麼核心的利益,非要說有的話就是中國的商業市場了,所以美國叫嚷著門戶開放,而法國人在兩廣地區和英國人進行激烈的商業競爭。
而縱觀列國的遠東戰略以及對華政策,那麼就會發現,當代能夠想要阻擋中國事實統一,並且有能力這麼做的實際上只有一家,那就是日‘本!
先不提日‘本會不會派遣干涉軍這麼去做,至少目前日‘本扣下蘇系購買的軍械就已經足以證明,日‘本已經對趙東雲逐步南下統一中國有了阻撓的意思。
“他們不僅僅扣下了我們的這批軍械,而且我方駐日代表已經確定,這一批軍械已經離港駛往上海,毫無疑問日‘本人是把我們訂購的軍械移交給了段祺瑞!”軍械部的趙東平此時此刻待在趙東雲的辦公室裡。
趙東雲也是臉色深沉,這一批軍械還是奉軍入關前向日‘本訂購的,足足有三十多門七十五毫米火炮,而起其中有十多門日本最新式的三十八年式75毫米野戰炮。
日‘本在日俄戰爭期間可是向德國訂購了足足五百多門火炮,不過當初德國的庫存量沒有多少,產量也不算多,所以實際到貨的並不多,日俄戰爭後期日‘本又像德國購買了該炮授權專利自行仿製生產,這就是後世非常出名的三十八年式野戰炮了。
隨著這兩年日‘本兵工廠的大規模批次生產,日‘本的三十八年式野戰炮批次裝備部隊後,替換下來的那些三十一年式野戰炮、過山炮則是大規模的拋售給了中國諸多軍閥。趙東雲就是購買了不少,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