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差地別,當代江蘇的經濟重心幾乎都集中在蘇南一帶,而蘇北的情況雖然要比其他窮省要好一些,但是也遠遠談不上富裕,說白了也是窮地方。
同為江蘇,但是不能把蘇南和蘇北混為一談!
這裡頭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雖然蘇北地方不小,但是耕地面積遠遠不如江南地區,再加上蘇南的田賦素來極重,能夠收上來眾多的稅款。清末時期,蘇南各府縣的田賦總額差不多六百多萬,而蘇北地區十萬都不到。
而工商業發展兩者也是不等一個等級上,最明顯的就是晚清時代江蘇的三大厘金總局,一個設在淞滬、一個設在蘇州、一個設在金陵,唯獨沒蘇北什麼事。關稅呢,都被蘇屬府縣包攬了去,同樣沒有蘇北什麼事。
至於鹽政,清末時期裡鹽政收入屬於特殊收入,嚴格上並不歸屬蘇北管,清末時期鹽政收入素來也是不納入蘇北財政收入,而是納入寧屬收入的。
說了這麼多,只是強調一點,那就是清末時代的蘇北財政收入是及其悲劇的,宣統三年的財政預算上,蘇北收入只有區區六十六萬兩,而蘇南各府縣則是有四千多萬(包含關稅、鹽稅等)蘇北的財政收入只佔據江蘇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一點六!
別驚訝,這資料就是這麼誇張!
然而了,這個資料也不能真實代表蘇北和蘇南地區的經濟水平,因為清末是和鹽政、關稅、茶、菸酒等收入分開來的,從列表上蘇北收入才六十幾萬兩,但蘇北地區的水平自然遠不止這個水平,比方說鹽政收入,嚴格上說起來就應該是劃入蘇北方面而不是劃入寧屬地區,關稅收入也應該分給蘇北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給了蘇屬地區。
如果這兩項能夠歸還給蘇北地區,那麼蘇北地區的財政收入雖然還遠不如蘇南地區,但也不至於那麼難看!
在前清時代,這些收入都是被納入了寧屬或蘇屬裡頭,但是現在嘛,江蘇已經被一分兩半,蘇系掌控下的蘇北自然也是和蘇南分了開來,趙東雲自然不可能把關稅和鹽政收入拿給段祺瑞的。
儘管蘇北田賦不可能增加多少,但是鹽政、關稅、紡織的收入依舊是非常可觀的!
按照財政部的預計,雖然蘇北經過戰亂,地處前線,但是以鹽政為主,1908年度的財政收入依舊有望達到一千萬圓左右。
只是這個資料和蘇南五千多萬圓的水平比起來,依舊差的非常遠。
安徽那邊,蘇系控制的只有皖北地區,而且重要城市安慶還不在手上!
這安徽本來就是全國聞名的窮省,歷史上1909年安徽全省的財政收入只有區區六百四十多萬兩銀子,如今蘇系掌控的大部分皖北地區又飽受戰亂,地處前線,明年能夠收上來六七百萬圓就得燒高香了。
東三省、唐山行政公署、直隸、山東、河南、蘇北、皖北、察哈爾等蒙古地區在內,1908年蘇系在這些掌控地盤上預計能夠收取大約一億六千萬圓左右。
這個資料看上去也算不錯了,但是對於國內來說並不算什麼。
以趙東雲的最大競爭對手段祺瑞為例子,如今他麾下皖系掌控著蘇南、皖南、浙江、福建、江西、廣東諸多地區,按照財政部的推測,如果段祺瑞能保持上述地盤的話,並把徵稅的力度保持在前清狀態,那麼他就能夠輕易徵收超過一億五千萬以上的稅收,如果段祺瑞也學趙東雲整頓財政,同時加大對轄區的徵稅額度,那麼就能輕鬆超過蘇系,最後直奔兩億大關都不是不可能的。
而且段祺瑞沒有趙東雲那麼多包袱,他收取的稅收可不管那麼多亂七八糟的欠款之多的,可都是能夠拿出來維持行政運轉和擴軍所需。
然而趙東雲呢,既然成為了共和政府的總統,並且陸續承認了前清和列強簽訂的各項條約,縱然以此獲得了善後借款,但是也就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僅僅是每年需要償付的外國借款、賠款本息就要好幾千萬。
所以僅僅是比財政情況的話,趙東雲領導的蘇系是完敗於段祺瑞的皖系的!
然而軍閥之間的爭霸可不是比誰錢多,要說錢多,之前的南方聯邦更多錢,還不是一樣被窮光蛋一樣,連軍費都拿不出來的北洋軍閥打出翔來。
“明年的財政預算收入初步定為一億六千萬,不過隨著局勢的變化也會發生變化,如果我軍能夠在渡江並拿下江南地區,那麼有了江南後,財政收入就完全可以輕易再增加五千萬圓以上!”周學熙雖然不是軍方的那些好戰分子,但是他卻是一直都是支援軍方準備南下渡江作戰的,不為別的,就為了拿下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