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了加衣服,當然,這次挨凍的滋味會讓孩子長個記性,下次天氣變化的時候主動增減衣服。在這種生活的經歷中,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將得到不斷的提高。因此,從孩子開始上小學開始,家長根本就沒有必要天天向孩子嘮叨這些生活細節,孩子會在生活中自己總結到這些經驗的。
另外,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喜歡“翻老賬”。例如,孩子因為害怕懲罰向家長撒了一次謊,但家長卻抓住了孩子的“把柄”,時不時地拿孩子的那次撒謊說事。家長這種“翻老賬”的做法很容易使孩子從犯錯誤時的內疚心理,轉變成反感心理,甚至是“我偏要撒謊氣你”的逆反心理。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他們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複批評時,他們就會想:“爸爸媽媽總是看我不順眼!”這樣,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迴歸平靜,在這種狀態下,孩子的反抗心理很容易就會被激發起來。
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一定不要超過限度,對此,家長要堅持“孩子犯一次錯,家長只批評一次”的原則。如果孩子在短時間內又犯了同樣的錯誤,這時家長們要注意,不能重複地批評孩子,而應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方式。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降低。
總之,家長要想成為孩子的朋友,讓孩子從內心深處真正接受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和行為,避免“超限效應”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方法四:適時向孩子“求救”——示弱效應
在生活中,大多數的家長都會以一副高高在上的成人心態教孩子學知識,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好性格。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