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一,把5日、10日和20日均線相加除以3,這就是一種均線分析方法,可以起一個華麗的名字叫三線短軸驅動法;方法二,把60日、120日和250日均線相加除以3,這就又是一種均線分析方法,可以起另一個華麗的名字叫三線長軸驅動法;方法三,把三線短軸驅動法和三線長軸驅動法組合一下,加入金叉和死叉的概念,再起個名字叫做三線雙軸驅動法;方法四,三線短軸驅動法中加入權重的概念,認為越近的均線越重要,於是5日均線的權重取3,10日均線的權重取2,20日均線的權重取1,把5日均線乘以3,10日均線乘以2,20日均線乘以1,然後三者相加除以6,換個名字叫三線加權驅動法……如果願意,這樣的方法能夠無限變換下去。然而單是這樣的內容似乎還不夠豐富,這幾種方法要怎樣才能豐滿起來形成一些看似強悍無比的理論呢?可以這樣操作:把這些方法拿過來對各只股票分析一下,牛市熊市分析一下,在不同事件和政策影響下的具體運用拿出來再分析一下,於是,一批看似華麗的技術分析方法就出爐了。上面說的還只是單用均線來變換的情況,如果加上別的元素,那麼就更復雜了。比如說:方法N,在三線雙軸驅動法中加入二十四節氣的概念,叫做雙軸時間金窗維度法等等。
其實,這些方法本質都是一樣,只是換了一個樣子而已。當然,這還算是好的,至少以均線理論為基礎,核心沒有太大的問題。不像有些技術分析方法以各種稀奇古怪的事物作為理論基礎,那就完全是胡說八道、誤人子弟了。看到股市能掙錢,很多人興致勃勃地進來了。他們透過書店、網路、朋友圈等各種途徑得到了一些炒股秘籍,在家裡閉門潛修,奢望能透過自己的刻苦學習,找到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盈利方法。但研究了半天,才發現自己苦心鑽研的所謂高深理論,不過是一堆垃圾而已,非但不能幫自己盈利,反而使自己虧損連連。許多人初入股市的時候,並不明白技術分析的潛規則,等明白這些簡單道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轉了一個圈,又回到了起點,於是悔恨交加,感嘆“學海無涯,知識無邊,股市無底”。然後陷入迷茫之中,不知所措。這些股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在有效技術分析方法的識別上出了問題。技術分析選時,講的是“對於已經確定的大勢和個股,選擇什麼樣的時機買入和賣出”。但是,這些方法汗牛充棟,而且有很多往往都自相矛盾,讓人無法適從,具體應該如何選擇呢?
近2000只股票,每隻股票一年中都有大約250個交易日,相似的圖形有很多,上漲、下跌、橫盤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怎麼能確保你所選擇的那隻股票在你進行操作的那段時間裡就一定會大漲呢?
“選時”,即如何採用有效的技術分析手段,在合適的時間段內買入和賣出股票,這就是我們在後續的內容中所要具體探討的問題。
電子書 分享網站
6、一個趴黑活的司機帶給我的思考
有一次,我去北京郊區的一個建材市場買裝飾材料。從市場出來的時候,準備打個計程車回家,等了半天沒等到,只好打個黑車回家。因為剛剛選到了滿意的建材,興致還算高,於是和黑車司機攀談起來。
“師傅,生意還好嗎?”我問道。
“好什麼呀,”他瞥了我一眼說,“成天起早貪黑,累死累活也掙不到幾個錢。”
“我看你剛從建材市場裡出來,你是不是買房了?”他關心起我來。
“沒錯,”我笑了笑,“今天來看看建材,準備裝修房子了。”
“你難道沒有房子嗎?”我反問他。
“我有房子啊,城北XXX小區的貧民窟。”他回答,“要是我的另一套房子還留著多好。”
“另一套房子,什麼意思?”我有點奇怪地問道。
“當初我在人民大學北三環附近是有一套房子的,結果後來讓我給賣了。”他回答,“那時候大約是1999年,80來平米的房子當初才賣了十幾萬。”
“就算按照那時候的價格算,也賣便宜了吧。”我有點驚異地說道。
“確實是賣得便宜了,這不是一個朋友要嗎,當時房子空著也沒什麼用,就便宜點賣給他了。”他滿臉遺憾地說,“想起來真後悔啊,現在怕是300萬都不止了。”
“你當初賣房得的那十幾萬呢?”我好奇地問道。
“唉,那時候不是流行各種電器嗎,買了錄影機、照相機、大彩電什麼的,全都花了。”他頗有幾分索然地答道。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