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系統獎勵最猛的火炮非b-13型火箭炮(卡秋莎火箭炮)莫屬。
卡秋莎火箭炮被喻為“斯大林的管風琴”。
它採用的是多種軌道定向器,點燃火箭彈尾部就能發射出去,火箭的戰鬥部裝有烈性炸藥,一旦落地就爆炸,爆炸後威力巨大。
該火炮能裝備十六枚火箭彈,速度高達355米/秒,最遠可到達八千米外,能在十秒內將裝備的火箭彈全部發射出去。
更重要的是,它的持續戰鬥力也很強——重新裝填彈藥不過才六、七分鐘。
自喀秋莎火箭炮問世之後,它一直是北極熊帝國的殺手鐧。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爆發,蘇軍依靠喀秋莎火箭炮與德軍僵持多日,多門火箭炮齊射,火光閃閃,炮聲轟轟,德軍的炮兵陣在它面前彷彿塑膠玩具一般。
後來的柏林戰役,喀秋莎火箭炮更是大顯神通。
蘇軍想辦法降低發射角度,讓火箭炮能平射,用它給步兵開路,在兇猛的火力下,任何堅固的掩體都化為廢墟,德軍毫無還手之力。
整個二戰期間,打遍歐洲無敵手的德軍最害怕的就是喀秋莎火箭炮,許多德軍官兵一聽到戰鬥中要使用喀秋莎就心神俱怕,恨不得臨陣脫逃。
因此,喀秋莎成為二戰時期當之無愧的陸戰“火力之王”。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喀秋莎雖然有著很多優點,但是其缺點也很突出。
比如,火箭炮發射時火光太大,容易暴露陣地,一旦敵方透過炮火干擾,喀秋莎便無用武之地。
再比如,該火箭炮炮身缺少防護,如果敵方飛機掃射,只要一顆子彈打中,便是炮毀人亡。
就算如此,當姜天逸從一堆系統獎勵的武器裝備裡,發現喀秋莎火箭炮的那一刻,真的是流下了哈喇子。
“叮!恭喜宿主成功兌換18門fk1836型88毫米高射炮,消耗積分18000積分。”
“叮!恭喜宿主成功兌換20輛b-13型火箭炮(卡秋莎火箭炮),消耗積分30000積分。”
一頓操作下來加上前面系統獎勵的,系統空間裡一共存放了。
30門fk1836型88毫米高射炮,12門zis-257反坦克炮,30輛b-13型火箭炮(卡秋莎火箭炮)。
zis-257反坦克炮這款火炮姜天逸並沒有選擇兌換,因為fk1836型88毫米高射炮本就是對付坦克的利器。
而且88炮比zis-257反坦克炮適用範圍面更廣。
至於b-13型火箭炮(卡秋莎火箭炮)姜天逸直接又兌換了20輛。
沒辦法,對於卡秋莎火箭炮的威力他實在太喜歡了。
一輛喀秋莎火箭炮車一次能發射16發火箭彈,在這種大面積殺傷下,鬼子必然會被打出屎來。
如果不是剩下積分不多了,姜天逸非得再兌換個幾十萬輛不可。
幾十輛喀秋莎火箭炮齊發的場景光是想想,姜天逸就激動不已。
至於系統獎勵的三種裝甲車,姜天逸也好好的看了起來。
虎式坦克優點:裝甲厚、火力強、射程遠、2戰時期秒殺所有盟軍坦克。
其活力可以在正面1500米內擊穿t34和謝爾曼的裝甲,而謝爾曼在零距離打不穿虎式的側面裝甲。
豹式坦克裝備一門萊茵金屬公司生產的75毫米火炮。
車體正面是80毫米的斜式裝甲,可以有效地彈開部分穿甲彈的攻擊。
不僅如此,它的火力驚人,即使口徑只有75毫米。但它擁有平直的彈道,可以在一千米外擊穿140毫米的垂直裝甲。
但他也有個致命的缺點,就是行程不長,僅為250千米左右。
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原計劃所參戰的豹式坦克大多都在待修,這使得能參戰的豹式坦克,比原計劃所能參戰的豹式坦克要少。
抗戰時期華夏遠征軍裝備的4謝爾曼坦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點。
據考證,其實這批謝爾曼坦克不在《租借法案》援助華夏的武器清單內,但是因為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的數量不足,所以補充了35輛4。
4謝爾曼坦克作為美麗國軍裝甲部隊正式列裝的制式坦克,謝爾曼4和4a1不斷在生產線上源源不斷的誕生,成為美麗國軍及其他同盟國裝甲部隊的中流砥柱。
這款坦克應用了許多在當時看來屬於天頂星科技的技術。
比如說其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