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章 百年大計(1 / 2)

小說:南宋不咳嗽 作者:第十個名字

石頭港洪濤根本沒進,只在碼頭上停留了一會兒,就帶著約瑟夫找來的二十名陸軍坐著工業號繼續沿河上行。運河確實已經挖得差不多了,平均有十米寬左右,兩岸都用山石和水泥壘砌了護堤,看起來很堅固,至少比自己預期的堅固的多。不過洪濤有點惱火,他只需要一條勉強能讓弗吉尼亞級透過的小河溝子,誰承想羅有德居然給自己造了一條真正的運河,還是尼瑪帶石頭堤岸的!

當然了,這股子火氣只能向自己撒,誰讓當初自己沒和羅有德說清楚呢。按照這個年代人的慣性思維,運河就該是有河堤的,而且還得是能用一百年的。就像造船廠裡那些木匠一樣,他們做出來的東西必須符合他們的規矩。

其實這是一件好事兒,工匠不是演戲的,也不是唱歌的,演累了可以找替身、唱煩了可以用假唱。他們製造的是產品,如果沒有這種執念和信念,憑什麼你的東西就比別人的好呢?可是這種觀念在洪濤腦子裡已經不是本能了,而是需要理性思考才能得出的結論。因為在後世的環境裡,大家不鼓勵這樣做,這樣做的人也註定倒黴。

很多古代的建築為何歷經百年而矗立不倒,很多現代建築為何剛使用了幾年就搖搖欲墜?不是說古代人有密不外傳的絕頂技術,也不是說古代的建築材料比現代的結實,完完全全就是兩個字兒,認真!還別說古代,就算是五六十年代建造的蘇聯式樣的樓房,現在還有很多仍在正常使用,不僅不是危房還很堅固。

總不能說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裡沒人想到要用偷工減料的辦法來降低建築成本,能蓋三座樓的給蓋成四座吧。這就是個觀念問題,現在這麼做叫思想靈活、會掙錢,錢到手就是宗旨,一切都可以不顧。當時那麼做叫道德敗壞、叫犯罪,是社會所不容的行為。不知道這算是社會進步了呢,還是倒退了。

洪濤之所以不去怪別人,也不去指責別人為啥要幹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就是不想要這種進步。他覺得雖然有時候這麼做會讓成本高一些、時間慢一些,但這種習慣、這種社會認知對社會而言還是好事兒。如果自己只看眼前利益,把工匠們這種認真負責的理念摧毀,那過不了多少年,春天聯盟的產品就會在世界範圍裡臭大街了,變成了廉價、質量次的代名詞。到時候再強調什麼工匠精神,吊用沒有,人總是學壞容易學好難,這就是人性,再想把已經失去的信念找回來,難度可想而知。

五十多公里的新運河大部分是利用了原來的河道進行深挖,有少部分由於地勢的關係才不得不改道。光聽說挖掘這條運河如何如何艱難,其實並感覺不到難在什麼地方。但當船穿過那些人造的峽谷時,洪濤才能真真切切的知道,光是為了在這些丘陵高地上弄出一條深溝,就得費多大力氣。即使這裡的地質層以石灰岩為主,並不是太硬,也照樣不輕鬆。

約瑟夫在石頭港和自己陳述的運河工地情況也基本屬實,岸邊時不時就能見到幾座高高的木製崗樓,崗樓附近肯定會有一兩個奴隸的公棚,也基本就是一個工段。現在北面的大部分工段都已經接近完工,大多數奴隸都轉移到了更南面,洪濤能看到的人數不是太多。剩下這些人的主要工作就是把石頭壘砌的堤岸弄完,順便再在北側堤岸旁邊鋪出一條路來,沿著運河一起蜿蜒前行。

雖然人數少了,但從那些公棚上還能看出他們當初的生活、工作場景。總的來說,這些奴隸的居住條件還算是不錯的,沒有什麼太湊合的窩棚,最次的房子也和金河灣當年的墾荒者一樣,都是用圓木搭建起來的。估計羅有德也不會建造更省事、更簡單的房子,他覺得洪濤發明的這種方方正正的木頭房子就已經很簡陋、很簡單了。反正這裡也不缺木料,就算不搭建房子,沿河的地帶也得砍伐,正好一舉兩得了。

羅有德和羅美洲所在的位置,距離太平洋海岸線還有二十多公里遠,這裡是地峽中部山區的最南端,站在小山頭上就能隱隱約約看到南邊那一片白茫茫。

那是大海,稍微有過航海經驗的人,馬上就能感覺出來。這座小山樑就是最後一塊難啃的骨頭,只要把它炸開,來自山區中部的水流就會分成兩股,一股沿著原來的河流向北流入墨西哥灣,另一股則會從石頭港以南十多公里的最高點掉頭向南,注入這條新開鑿的運河裡。為了保證水量充沛,羅有德還順手把山區西部的兩條小河也改了道,一起注入了新運河,只等運河跨過這條山樑,把上游的堤壩炸開,新運河裡的水量就會暴漲。

“你就不能讓我們父子多待幾天,不用這麼急吼吼的來催命吧。”看到洪濤來了,羅有德沒有一點高興的意思,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