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海波號(1 / 2)

小說:南宋不咳嗽 作者:第十個名字

船首斜桅,歐洲帆船的標準結構,當初洪濤躊躇滿志打算用軟硬混合帆,結果就把船頭這根平躺前伸的桅杆給省了,沒想到現在還得重新把它加上去,這樣拆來拆去的一折騰,這艘船至少要到2月底才能下水了。不過也不急了,就算桅杆都是好的,也沒有配套的軟帆可以用,一樣是出航不了。

除了船首斜桅之外,還要加裝一根矮一些的後桅杆,變成三桅帆船,這樣就能把主桅和前桅的高度稍微降下來一些,使每根桅杆承受風力更均勻,避免再出現風力瞬間加大而把桅杆吹斷的現象。另外還要在每根桅杆上加上三根橫衍,就是可以讓人在上面行走的橫杆。軟帆和硬帆不同,一旦達到了一定面積,就無法整體操作了,所以必須把軟帆分成一塊兒一塊兒的,分別掛在這些橫衍上,按照不同的風力和航速需求,升起不同數量的帆<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按照目前的的情況算,這艘新船將會有六面主帆,分別掛在前中後三根桅杆上,船首斜桅上還有三面船首三角帆,後桅上還有一張後桅縱帆,正好十張帆具。為了配合這十張風帆的起降,桅杆之間還要增加很多支帆索、收帆索,加上固定桅杆用的索具,這艘船上面都快成蜘蛛網了,就算洪濤利用各種滑車、固定具精簡了很多不必要的索具,依舊是一張網。看著這張網洪濤就咬牙,可惜牙就算咬碎了也得這麼弄,否則船速就提不起來。

“爬,誰最後一個到頂誰去擦甲板!”2月底,新帆船正在進行最後的改裝,洪濤卻帶著一群人在岸邊一顆最高的大樹上掛滿了索具、橫杆,每天從早爬到晚,不光是盯著別人爬,他自己也得爬!這玩意對他來講也是新課題,光見過沒親自試過,總不能艦長老當口販子吧,以身作則一起爬吧,以後不管是升帆還是降帆,都得爬上爬下的,站在甲板上拽拽繩子就開船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至少在發明出足夠驅動大型戰艦的蒸汽機和鍋爐之前,這種工作要天天干、日日干,沒完沒了。

由於換成了軟帆,新船上的水手定額從20人瞬間增加到了40人。這還只是精簡配置,如果要進行運航,還得增加,要是還想配上艦炮,對不起,還得加。水手就是水手,他們要隨時準備操作帆具,沒功夫去開炮裝彈,除非是停船不動。現在洪濤明白了當初那些西班牙大帆船上為啥要弄好幾百人,不是人家為了熱鬧,是人少了就不成。船員是船員、炮手是炮手、陸戰隊是陸戰隊,誰也不能代替誰。

人員一多,就有一個管理問題了,10多個人,可以就是船長、領航員、頂多再加個水手長啥的,喊一嗓子就解決問題。但40多個人一起上船,再這麼粗放型的管理就會出現問題,為此,還得弄出一套船上的工作分工和船員等級來。這次洪濤沒再自己去發明創造,而是直接借鑑了歐洲風帆戰艦的組織結構,略微精簡一下,為自己所用了。存在即合理嘛,人家玩了幾百年,之所以這麼安排,肯定不是為了湊數冒領工資用的,必然有它合理的一方面,還是主要方面。

船長、大副、二副、水手長、操舵長、書記官、木鐵匠、一級水手、二級水手、三級水手、見習軍官,這就是洪濤按照腦子裡有的記憶弄出來的船上職務。南宋此時的船上職務洪濤倒是打聽了打聽,他們是按照綱首(船長)、副綱首、直庫、雜事、部領、梢工、舵工、火長、碇手、纜工劃分的。其實意思也差不多,不過洪濤自己聽著彆扭,如果自己都搞不太明白,怎麼去訓練其他人,乾脆還是按照自己的語言習慣來吧。

3月初,這艘被洪濤提議,並透過了董事會一致透過,被命名為海波號的歐洲橫帆戰艦終於下水了。海波是翁家那位被桅杆砸死的小夥子的名字,他本來叫翁小五,陳名恩覺得這個名字不好聽,在為他刻碑的時候,特意為他取了一個新名字,也算是幫洪濤減少點心理負擔。其實一個名字對洪濤來講減少不了什麼負擔,就算叫他翁皇帝,他也活不了了。

船名叫海波號,用一塊木板雕刻在了船尾,這艘船真正的編好是003。洪濤為了省事好管理,乾脆把舷號這個玩意也弄了出來,在給船隻上漆的時候,就讓溫老大在船頭兩側用白色染料合著石英粉寫上了這些一人多高的阿拉伯數字。不光船體上有,主桅的頂帆上也有黑色阿拉伯舷號,這樣在大海上很遠就能認出來這是哪艘船、是不是己方的船。

這次試航總算讓洪濤有點滿意了,海況合適、風速合適的情況下可以跑到13節,平均航速8節左右。再快就危險了,主要是船體和桅杆經受不了那麼大強度,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