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些海商在金河號上陪著洪濤整日閒聊淡侃,日子過得很快,不知不覺船隊就穿過了新加坡海峽,進入了馬六甲海峽,算一算時間,只用了不到十一天就跑完了3000公里的航程,有了快船和合適的風向,遠航也不是那麼漫長。
此時的馬六甲港和去年又不一樣了,就在港口旁邊,一座十多米高的石頭堡壘拔地而起,上面還像船桅杆一樣弄了一根大木頭柱子,柱子上面不僅有瞭望臺,還高高的飄揚著一面老鼠旗<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如果天氣好的話,從這裡能看清楚多半個海峽的船隻來往情況,所以還沒等洪濤的艦隊靠港,馬六甲港的國王就已經在碼頭上親自率隊迎接了。
現在他這個小港口已經是整個海峽裡最熱鬧的一處貿易港,除了每年一次的大船隊到來之外,時不時的還有大宋海商駕著船順著原來的海岸線摸到這裡進行一些零散的小宗貿易。更主要的是金河灣的補給船每隔兩三個月就會途徑這裡,順路也會帶來一些鯨油、蠟燭、肥皂、白糖、鐵器之類的金河灣特產。這些東西尤其是鐵器最受附近海商的歡迎,運來多少賣多少,於是馬六甲這個小港口也成了附近幾個國家商人的採購重點。商人一多、貨物流通一多,捎帶著這座小港口也就繁榮了起來。
要是趕上金河灣的大艦隊從這裡過,訊息很快就會傳出去,用不了兩天時間,就會有大批小帆船雲集於此。如果艦隊還沒走,那就太好了,可以死纏爛打的去和那些南宋商人換一些東西。如果艦隊走了也沒事兒,總會留下一些商品的。這也是洪濤的規定,他的目的就是讓這裡越來越繁榮。等附近的商人養成了習慣,對這裡有了依賴性。那他們所在的那些小國家就不用武力,光用貨物。就能控制住,不戰而屈人之兵嘛。
照例,洪濤還是不上岸的,他就住在金河灣號上,不光他不上岸,護航的艦隊人員都不能上岸,隨時保持戰備狀態。尤其是夜間,整個艦隊的錨地都會遠離港口。具體停在哪裡除了各位艦長知道之外,連水手們都不太清楚。不過這種狀態只在護航艦隊裡執行,那兩艘鮭魚級的商船不在規定之列,上面的商人和水手樂意上岸就上岸,樂意幹嘛就幹嘛,只要別耽誤預定的出發時間就可以。
船已經賣了,洪濤就不去操心它們到底是沉了還是被別人搶走了,誰拿到這種船,也只能是仿製出來一些皮毛。它的外形雖然和蛟鯊級差不多,但內部結構和造船理念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唯一值得別人學習的,就是那半套多帆具,可惜沒有船上那些金河灣的水手。這些帆具該如何玩明白都很成問題。就算有人玩明白了,洪濤也不怕,他巴不得南宋海商都學會製造和駕駛這種船呢,那樣一來,這條航線自己就不用操心了,全交給他們去自己折騰,自己還有更遠、更暴利的航線可以運營,利益比這裡大得多。只要有這些利益存在,有野心、有想法的海商照樣會團結在自己周圍。
三天之後。船隊再次啟航,在馬六甲的堡壘裡。又多了十多名南宋商人留下的家人,他們將歸這裡的金河灣水手指揮。配合馬六甲國王保護好這座港口,和他們一起留下的,還有一部分榴彈和兵器。榴彈是給堡壘防禦用的,兵器是金河灣私造的,全是用水力鍛錘打出來的精鋼為原料,主要是大號反向弩和箭矢,都是給馬六甲國王去訓練士兵的。現在馬六甲國王和海峽公司已經是綁在一根繩上的螞蚱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個道理雙方都清楚,所以國王已經開始利用洪濤提供給他的財力和物力向周邊擴張了,吞併了附近的幾個部落之後,馬六甲港的防禦力量將成倍增長。
檳城港的情況和馬六甲差不多,這裡有個注輦人修建的小造船廠,雖然商業氣氛還沒馬六甲濃郁,但是可以給過往商船提供簡單的維修和保養,也算是一個不錯的停靠點。這裡的防禦洪濤只出物資不出人手,全都扔給馬六甲國王那個表兄弟了,他們兩個相距不遠,只要能頂住敵人一兩天的進攻,就可以互相支援。如果這樣還守不住,洪濤要他們也就沒意義了,被敵人搶走就搶走吧,金河灣除了蒙古人之外,沒有必須的敵人和朋友,誰能帶給金河灣利益,誰就是朋友,反之就是敵人。到時候用利益和大炮配合一下,估計敵人立馬也就變成朋友了。洪濤不想佔領這裡的地盤兒,他只要一個穩固的補給點,所以和當地人沒有激烈的矛盾。
普吉島最讓洪濤省心,這裡的小寨子已經換上了石頭牆,還有一座石頭堡壘保護。那座造船廠也正在擴建,木材積累已經足夠多了,只等金河灣的技術人員一到,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