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五十三章 談判結果(1 / 2)

小說:南宋不咳嗽 作者:第十個名字

就在洪濤和慈禧站在甲板上放聲奸笑時,遠在千里之外,南宋都城臨安這座正在熟睡的城市裡,也有一處不太安靜。在皇宮北面的東華門門口,有一座院子燈火通明,不光裡面的人全是夜貓子,大門外也有很多小吃攤主半夜不睡覺出來擺攤。此時剛剛過了丑時,也就是半夜三點多點,這個時辰出來擺攤賣小吃,會有人吃嗎?

“蓮二姐,送一碗桂花浮糰子進來!”這不,還真有人吃,從御道上走下來兩個人,前面一個顯然是個僕人,手裡提著一盞小號的汽燈,走在路上就像個小火球。光暈裡還罩著一個上了歲數的高個老人,身上的紫色朝服顯示著他的身份不低。

“鄭相公也來啦,今天是什麼日子,不是大朝會啊,為何如此辛苦?”浮糰子類似後世的湯圓,只是沒有那麼白,餡料也沒有後世那麼多種類。擺攤的蓮二姐是個虎背熊腰的中年婦女,留上鬍子就是張飛。別看她長得粗狂,一張嘴確是鶯聲燕語,很有錯亂的感覺。

“休得囉嗦,朝廷大事豈是爾等能過問的。”鄭清之本來情緒不錯,但是聽了擺攤婦女的話,立刻有點不高興了。連個市井婦女都知道朝廷官員的大致動向,怪不得每次和文南、孔沛交涉時都異常被動呢,人傢什麼都知道,自己啥也不知道。

這座院子叫待漏院,如果讓洪濤聽到這個名字,立馬就得罵人。這尼瑪是哪個倒黴玩意給起了這麼個倒黴名字。待漏!等著漏是嗎?好好的房子不好好住,幹嘛天天盼著漏?

也就是像洪濤這種對歷史知識不學無術的傢伙才會說出這種話,隨便找個臨安百姓出來,他們都知道待漏院是啥意思。這裡是朝臣們等待上朝、臨時歇腳、避風雨之所,漏不是屋頂漏水,而是滴漏,也就是計時器的意思。

古代的皇帝和大臣都是屬雞的,開個晨會非得放到凌晨五點。皇帝還湊合,他下了床出了院子就是朝堂,大臣們可就更苦了,半夜二三點鐘就的起床,然後跑到皇宮門口等著開門。做為臣子,總不能讓皇帝先到,自己遲到吧。後來皇帝一看讓這麼多老臣站在外面等也不太合適,乾脆就在門口蓋了一排房子,專供上朝的大臣休息之用,這就是待漏院。

宋代朝廷對百姓的約束比較寬鬆,沒說政府和皇宮門口五十米之內不許擺攤,這些大臣們半夜就起床上朝,肚子裡肯定是空的啊,於是就有很多賣小吃的攤販看到了商機,專門在有朝會的時間來待漏院門口擺攤叫賣。這裡都是省部級的大官,沒一個窮人,買賣自然挺好乾。

時間長了,這些小販比大臣們還明白哪天是大朝會、哪天是小朝會,而且只要不是第一次來參加朝會的官員,他們都認識,連官員的隨從都是熟人。從這一點上看,宋代的官民關係確實比較寬鬆,之後的元明清幾代,包括民國和再往後的,哪個政府會允許老百姓跑到皇宮門口擺攤,靠近了都不成,立馬抓起來。

待漏院中已經來了十多位穿著朝服的南宋高官,鄭清之和他們打了一圈招呼,就開始專心致志的吃那碗浮糰子。一邊吃一邊聽同僚們閒聊,越聽吃東西的速度越慢,最後乾脆放下叉勺,伸手從旁邊的桌子上拿起大家正在談論的那份東西,在明亮的汽燈下仔細閱讀起來。

這份東西就是朝廷與海商、與金河帝國一攬子談判的最終結果,他剛從建康城檢閱完新軍,一回來就趕上了皇帝臨時召開朝會,看來今天的議題就是這份東西了。

在這件事兒上鄭清之意見非常大,因為官家完全拋開了他這位左丞相,而是委派文浩全權負責。理由是自己忙於北伐之事,是重中之重,不可以有絲毫分心。話是這麼說,但鄭清之心裡很明白,官家這是在玩平衡呢。自己這幾年的功勞有點太大了,再不壓一壓或者找個勢力和自己掰掰腕子,就有點尾大不掉的意思。

對文浩這個人,鄭清之印象不太好。因為這個看上去文文靜靜、人畜無害的人,實際上是個六親不認、有奶就是孃的玩意。他在廣州那邊靠著報紙和知音社沒完沒了的攪合朝政,還鼓動海商罷市對抗朝廷。可是暗中卻和朝中一些大臣還有官家眉來眼去,到了關鍵時刻居然搖身一變成了朝廷重臣。在這件事兒上如果不是官家把北伐的權利給了自己,做了利益交換,參知政事這個高官是無論如何不會授予一個恩科進士的。

“荒唐!自隋唐起此處就是漢人海商、僧侶必經之地,疍人趕海也以此為停靠地,為何不是大宋領海?!”可是當鄭清之看到文浩拿來的談判結果之後,立馬又忍不住火了。領海這個名詞兒他從來沒聽過,可是大概意思稍微一琢磨就懂。

“鄭相,別光在一城一地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