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不?”看到兒子上道了,洪濤很高興,都開始拽詞兒了。
現在就算熬夜把眼睛熬瞎了也值,這些理想自己這輩子算是沒機會實現了,如果能趴在雲彩上看著自己兒子、孫子來幫自己實現,應該也是件挺美的事情。
至於為啥要說趴在雲彩上看,而不是躺在地底下看呢,洪濤認為這是必然。天上那個、那些個玩意這麼折騰自己,肯定不是打算要把自己打入十八層地獄的。估計他們是在找同夥呢,看看有沒有和他們一樣能攪合的人才,然後選上去一起再折騰別人玩,天上也就這點樂趣了。
“它應該出自《列子》,是個叫楊朱的人說的。小時候文叔叔教我讀過這本書,不過文叔叔好像對這個人的評價不高,說他這種思想太自私了,如果大家都不願意付出,全為了自己著想,國家和政府豈不是更難運作了。”洪金河雖然沒有洪濤腦子裡的這些閱歷,但他受到的傳統教育要比洪濤多很多,要是論拽詞兒,十個洪濤也趕不上一個洪金河。
“別聽你文叔的,他自己的思想還沒成型呢。他和大宋的主流文化之所以不喜歡楊朱這個人,並不是因為他說的話沒有道理,而是因為他的主張和大宋這樣的統治階級是相悖的,所以不管他說的有沒有道理,都必須反對,否則大宋皇帝和朝廷怎麼去統治人民?記住啊,在大宋這種政治體制下,事情是沒有對錯之分的,只有適合不適合維持統治。適合的就大力宣揚,不適合的就一棍子打死。”洪濤有限的古代知識基本都來自後世,真到了古代他反倒不怎麼看當時的書籍了。原因很簡單,排版、紙張質量、字型、斷句都不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還有很多書籍乾脆就是手抄本,那個字啊,寫得龍飛鳳舞,根本就不認識。
“您以為他說的有道理?”洪金河沒想到父親會和自己討論古人的思想,又仔細琢磨了琢磨楊朱的這句話。
“我怎麼覺得這個人自私到了極點呢,唯一的優點就是不貪婪,這樣的人會對國家有好處?”可惜琢磨了半天,玩了命把楊朱往好處想,也沒找到什麼值得誇讚的地方。
“墨子提倡兼愛,他認為只要對天下人有利的事情,即使磨光了自己的頭頂、走破了腳底板,也是應該去做的。楊朱主張為我,即使是拔他的一根汗毛能對天下人有利,他也是不樂意的。後來儒家代表孟子就用一毛不拔來評價楊朱的思想,也就是這句成語的來歷。”
“其實他的原話還應該加上一句,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在我理解看來,他主要想說的不是讓每個人都極度利己,而是在號召大家都重視自己的權利。就算以國家的名義,也不能損害個人的利益,這就是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但是損害國家利益,為自己牟利,他也反對,這就是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楊朱認為,人不能損人利己,也不必捨己為人,則天下就大同了。但是這種思想非常不利於大宋的統治方式,當然也不利於唐朝、秦朝之類的,所以大家故意把他的後半句給忽略了,只重點提及前半句,以此來證明這個人的論點是錯誤的、卑劣的。這叫斷章取義,缺乏科學的探索精神。”
“其實你仔細想一想,金河帝國目前的律法體系和制衡理念,是不是就來源於這句話呢?帝國內部要求儘可能的均衡各方利益,最終達到一個相對的平衡,這不就是讓人民養成一個既看重自己利益,又不能輕易損害別人利益的習慣。天下大同是什麼,說白了就是在一定規則之內儘量向人人平等靠近嘛。”
“真正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相對的平等是可以辦到的。這樣做可以把人與人、人與政府、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弱化,不至於激烈爆發。好處就是大家都可以相對和平的坐在一起用協商的方式來解決矛盾,不必採取過激的行為,比如戰爭。翻翻歷史書,哪朝哪代沒有內戰?哪朝哪代可以善終?這就是壓制矛盾的結果。不管政府的權利多大,矛盾積攢到一定程度之後,都是要爆發的,這是客觀規律。區別只是有的朝代壓制的時間長,有的朝代壓制的時間短,本質上沒任何區別。”洪濤的這番話並不是他原創的,如果沒有父親的一位當中文教授的朋友,估計他連楊朱是誰都不清楚。不過這位老師有關楊朱的評價和對楊朱思想的認知,倒是讓洪濤很有感觸。隨著年齡增大,看到的東西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覺得這位楊朱同學搞不好就是穿越者,否則他怎麼能把後世的思想在二千年前就描述得這麼完善呢。
“……您可真能說啊,幾句話就把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