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爺生了三個兒子,一個嫡出,兩個庶出。
一個不到十歲夭折了,一個庶出的帶著去戰場,被敵人一箭射死。
就留了伯爺這麼一個,老太爺戎馬半生,要帶伯爺去戰場,老夫人死都不願意,因此和老太爺離了心<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老太爺在戰場流血流汗,落了一身的病根,所以早早的就去了。
老夫人生了一兒一女,女兒三年前也過世了。
三房呢,三老太爺生了四子三女,現在還有三子二女活著。
這三子給尚書府添了九個孫子。
四個嫡孫,五個庶孫,孫女要少的多,才三個。
尤其是嫡長孫,半年前娶了媳婦,已經有兩個月的身孕了。
再看伯府,伯爺生的其實也不少,有九個呢。
只是六個是女兒,兒子只有三個,最大的今年才九歲,還是庶出。
不論是仕途,還是在子嗣上,伯府都落了三房一大截。
如何叫老夫人不憋悶?
尤其是三老夫人,沒少藉著訓晚輩來教訓她:這人啊,得往後看啊,一時得意,不代表永遠得意,蒙祖宗蔭,大樹底下好乘涼,始終比不得自己有本事好,萬事還得靠自己才成,哪有指著祖宗活的?
老夫人不願意被三房壓了一頭,三房每添一個孫子,她就往伯爺屋裡塞兩個人。
塞一回,大夫人忍了。
塞兩回三回,大夫人就忍無可忍了,婆媳離心。
還有仕途,侯府有爵位,說出去好聽。
可尚書府有實權啊,風光。
在子嗣上,老夫人已經輸了,她一心指望伯爺給她掙個國公的位置回來,誰想到伯爺連侯府的爵位都沒保住,貶成了伯府。
一個朝陽如火,一個日漸西山。
老夫人能忍的了才怪了。
沐大太太也知道自己無意中踩了老夫人的痛腳,這一回,她可真是無心的。
不過說了也就說了,人家要往歪了想她,她越解釋越亂。
索性把話說到底了,“把清娘陪嫁賠給我,我是不會接受的。”
本來沐清柔犯了錯,她沒法拿她怎麼樣,心底正窩火呢。
大夫人還想借她的手拿捏清韻,想的倒美。
將來清韻出嫁,陪嫁沒有清凌多,京都那些瞧熱鬧的人會不八卦,以她對伯府大夫人的瞭解,到時候她隨口一推,陪嫁少的錯,就落她身上了。
她傻了,才會任她擺佈。
沐大太太態度堅決,讓清韻恨不能為之拍手叫好。
大夫人和老夫人就氣的咬牙了。
協商了半天,最後老夫人拿了五千兩讓沐大太太帶回去,餘下的一萬五千兩,回頭湊齊了再給她送去<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沐大太太拿著五千兩就走了,她倒是放心,伯府不會賴賬。
等她一走,一屋子人的眼光就落到清韻身上了。
清韻心中叫苦。
本來大家不在意她,她跪在地上,還能偷著動一動,讓自己舒坦些,這會兒動都不敢動了。
屋子裡,靜的落針可聞。
半晌之後,大夫人說話了,“錯是清韻犯的,公中可不會替她擔著,尚書府不接受陪嫁,就變賣成銀子吧。”
語氣堅決,不容人質疑。
老夫人看了大夫人兩眼,語氣嚴厲道,“你把清孃的陪嫁賣了給她,和直接給她有區別嗎,尚書府就是不想擔逼侄女賣陪嫁的名聲!”
可不管怎麼說,大夫人就是不鬆口。
安定伯府就一個嫡子,大夫人所出的三少爺,今年六歲。
往後公中的不都是她兒子的,兩萬兩,撇去庶子分走的,她兒子怎麼也能得一萬四五千兩,她能鬆口,除非太陽打西邊出來。
她摸著雲袖上繡著的祥雲道,“這也好辦,先從公中拿錢補上,隨後再賣了陪嫁充公。”
大夫人自以為出了個好主意,可在老夫人看來,根本就是換湯不換藥。
說來說去,這錢不還是清韻自己賠的。
她以為這樣一繞,就成公中賠的了?
她要認公中賠了,指不定尚書府那邊又要笑話伯府窮的要貪墨媳婦陪嫁了。
看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