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跑去。一個日本人大聲叫了一聲:“什麼人?快出來!”
陳幾乎是飛奔著向江邊跑著,邊跑邊說:“跳江到對岸去!”
霍格盡了全力跟著他,雖然自己要比陳年輕很多,但是自己的速度遠遠比不上他。
日本人在他們的後面胡亂地開著槍。那個軍官剛開始沒有反應,只是遠遠地盯著他們,就在他們要跳入江裡的那一刻,他的槍響了,霍格只覺得自己的身體蜷縮起來,他知道自己受傷了,但是哪兒受傷卻一下子不能判定。
寒冷的江水上泛起一圈血,霍格深吸了一口氣,然後向四下裡看看,不一會兒,他看見陳的頭上冒出了血,脖子上也全是血。陳呻吟著,然後身體開始往水下沉。
霍格趕緊游過去抓住了他的腰,不讓水沒過他的頭。
隱隱地聽見對面江岸上日本人的喊叫聲,他們似乎還不死心,衝著江面又是一通橫掃,霍格發現自己已經游出了他們的射程外,對岸的聲音越來越遠了。
這條號稱中國第一大河的揚子江似乎寬得沒有盡頭,儘管自己是牛津船隊的最優秀的選手,但是也好像遊不完這條江了。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樣遊過江的。陳已經昏迷過去,霍格拖著他,像拖一隻越來越重的水袋,漸漸地,他覺得自己也要昏倒過去了。他掙扎著,連滾帶爬地往前走,他不知道這是什麼地方,他只是毫無目的地往前走。
腳下打著滑,再次摔倒在地上,他試圖掙扎著起來,往前一看,眼前出現了一雙士兵的皮靴,他只覺得一陣絕望,眼前一黑,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序言(1)
2007年春天,在北京一家擁擠的餐館內,一名上了年紀的中國男子站起來,哼唱他兒時學過的歌曲,在場的人靜靜地聆聽著。
三隻瞎老鼠,三隻瞎老鼠,
看看它們怎麼跑,看看它們怎麼跑,
它們跟著農婦跑,
農婦就用刀砍斷它們的尾巴,
三隻瞎老鼠,三隻瞎老鼠,
聶廣涵今年已經75歲了,但他的歌喉仍然像男高音一樣洪亮,這讓在場的人大為驚訝。一連幾首英文兒歌后,他在一首鬥志昂揚的歌曲中結束了表演:
倫敦的戰火,倫敦的戰火,
開火!開火!
這些上了年紀的人從兒時起,就將這些歌曲深深地記在心中。他們時常聚在一起,追憶那些教會他們唱這些英文兒歌的人。那是一名英國人,在抗日戰爭持續的20世紀40年代,那個人曾經既是學校的校長,又是他們的繼父,他給予這些上了年紀的人的不僅僅是生命。
這名英國男子名叫霍格喬治·艾爾文·霍格,在那段艱難的戰爭歲月中,他是中國大西北的傳奇人物。在霍格的祖國,人們並不熟悉他,然而,在1945年7月他離開這個世界之前,在那些認識並接受過他幫助的中國百姓心中,他是永遠被銘記和敬愛的人。
1984年,我第一次知道了霍格的故事。我當時是英國《每日電訊報》駐北京的記者。在經過幾天沒有頭緒的蒐集稿件線索後,我來到了英國大使館的俱樂部喝點酒。在那裡,我從一名英國外交官的抱怨中得知他將飛往中國西北部偏遠的山丹鎮參加一座雕像的落成儀式,而這座雕像是為了紀念一名英國人而建立。
那個時候的北京,可謂經歷了太多。1976年,毛澤東逝世,鄧小平大刀闊斧地開始了改革開放,中國踏上了市場經濟的征程。北京的第一家麥當勞開業了。馬路上湧現的小轎車也開始和腳踏車爭搶道路。北京國際機場迎來一批批外國商人。然而,中國人為一位不知名的英國人立像的事情還是讓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
但這的確是真的。那年的8月,一些80多歲高齡的老人齊聚山丹,從北京遠道而來的貴賓也參加了當地一所學校及圖書館的翻修落成儀式。在20世紀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破壞的墳墓前,擺滿了鮮花和花圈,到場的來賓也做了精彩的發言。老人們潸然淚下。
從人們認識這名英國男子到他在1945年離開人世,那個偏遠村鎮的人民一直對他懷有深深的敬意。霍格是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在中國的工作的,隨後成為了當地戰爭孤兒學校的校長,進而在中國成為了英雄。出席雕像落成儀式的那些高齡老人們就是霍格當年的“孩子”。
遺憾的是,我錯過了航班,沒來得及到墓地參加落成儀式。由於工作,我不得不趕往香港。在去機場前,我只是就雕像落成儀式寫了個簡短的新聞,表達了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