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獨立旅所牽制,難以動彈。現在只剩下小川所部這五千餘敵人,只要消滅或擊敗他們,此次戰役便可宣告勝利。
那麼,殲滅雅田這一大股敵人後,小川是得到臨終電報的。按理說,此時他已經是孤掌難鳴,但卻並未馬上撤兵。在第二十五師的故意退卻下,還猶猶豫豫地向前推進了十幾裡。
在這就要說到日軍的一些作戰特點了,雖然小川的遲疑造成了更大的災難和損失,但卻是楊天風相當讚賞的一個優點。小川當然可以撤兵,那沛縣怎麼辦,置友軍生死於不顧,只顧自己?
而中國*軍隊,特別是國*軍,見勢不妙就撒腿開溜,置友軍於不顧;為儲存實力而見死不救,或是救援不力。這種現象在抗戰乃至解放戰爭時期都屢見不鮮。
反觀日軍,不顧危險全力救援友軍,已經是傳統,是習慣,幾乎是不用腦子想便會做出的決定。
雖然日軍的這個特點被楊天風屢次利用,圍點打援玩得很爽,但他教育自己部隊的時間,卻也是把這種精神灌輸下去。不棄袍澤,生死與共,難道這不是一支強軍所應該具有的團結、奮戰的精神?
小川儘管因為遲疑猶豫而喪失了保全主力的機會,但也不是沒有做出一定的預防措施。一面向周邊求援,一邊為了確保後路而調整行軍序列,把一個大隊的蝗軍放在後面,並命令他們稍作退卻,駐守在離縣城魚臺二十餘里的老砦鎮,以便更方便地呼應支援。同時,他還電令魚臺守軍,加強戒備和防禦。
魚臺、老砦鎮、楊屯鎮,小川所部在遭到圍攻時,數千日偽軍便是分佈在六十餘里的這三處。
顯然,小川的調整並沒有收到什麼效果,他萬萬沒有想到,猛然撲來的是近兩萬人馬,圍攻他們的竟有三萬之眾。絕對優勢的兵力,反倒使他的佈署成了容易被個個擊破的一條直線。
第二十五師停止阻擊和退卻,開始迎頭反攻;第二十七師的一個旅切斷了魚臺和老砦鎮的公路,一個團戒備魚臺,兩個團從北進攻老砦鎮;一個旅切斷老砦鎮和楊屯鎮的交通,並從南夾擊老砦鎮;另一個旅則從側翼攻擊小川所部的主力,與第二十五師合力把小川所部壓向東面的微山湖。
反攻,夾擊,側擊。新七軍的兩個師再沒有什麼保留,全力猛攻。先是經五個多小時激戰,全殲了老砦鎮的一千餘鬼子;然後是三面圍攻楊屯鎮,相繼攻克陳莊、張莊、孟店、公莊、劉官屯、舊姚橋等外圍陣地,絞索牢牢地套在了鬼子的脖子上。
偽軍已經基本完蛋了,在新七軍的狂猛攻擊下,非死即降,失去了戰鬥意志。突圍也告失敗,兩千多鬼子損失過半,被全部消滅只在旦夕之間。
但大多事情並不能以完美作為結局,小川留下數百鬼子死守楊屯鎮,自己率領殘部突然向東逃竄而去。東面是微山湖,防衛較松,竟被小川突圍而出,一路狂奔至湖邊的水圍子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