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圍著火堆跳舞,唱歌,然後又舉著燃燒的木棍,進行火把遊行……第二天,很少有說話正常的人,都是一副公鴨嗓對著傻笑。
……………
藍天白雲,天氣晴朗,兩架飛機在空中翱翔。
楊天風放下望遠鏡,又伸手把架在額頭的墨鏡放下,微笑著和旁邊的飛行員和技術人員交流。
回顧歷史可以看出,中國航空工業起步並不算晚。1911年,中國就擁有國人自制的飛機,比俄、德等國都早,僅在美、英、法三國之後。中國在1914年就製成第一架飛機,當時,世界上能造飛機的國家也屈指可數。
這是因為在美國、歐洲的掌握了航空工程技術的中國專家紛紛回國效力,使中國製造飛機能越過最初的探索階段,有較高的起點。像馮如、潘世忠、巴玉藻。王助、楊仙逸等都是從美、英、法等國家歸國的第一流專門人才。
隨後,在“航空救國”的推動下,中國航空工程教育,在民國時期,從無到有,發展較快。1934年,國民政府召開航空技術會議,決定協助各大學設立航空工程系。同年,上海交通大學創辦航空工程系,清華大學在機械工程系設航空組。1935年,中央大學、北洋大學也設立航空工程系,其後,又有浙江大學等多所大學設立航空工程系。
大批青年學生懷著“航空救國”的理想,踴躍報考航空工程系。中國的大學培養出錢學森、郭永懷、錢偉長、沈元、吳仲華、陸士嘉等優秀的航空科技人才,成為國家寶貴的財富。
儘管如此,在民國時期,中國的航空工業在二三十年裡,基本上處在試製或小批次生產階段,並未建成獨立自主的航空工業體系,基礎極為薄弱,所製造的飛機質量也不夠好。
反觀日本,發展航空事業比中國稍晚,1916年,日本建立第一家航空工廠,但是,它在二十年之內就建成強大的航空工業體系,用自制的飛機武裝了日本空軍。在日本侵略中國時,其空軍對中國空軍有壓倒優勢,完全掌握了制空權。日本設計製造的“零”式飛機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優秀機種,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戰鬥機。
中日兩國航空工業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差距,直接原因是中國沒有航空工業賴以發展的工業基礎——沒有精密機械工業,沒有特種鋼及鋁的冶煉、加工工業,中國的飛機工廠必須進口航空工業的“上游”產品(金屬材料,飛機零部件)才能維持生產。
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中國受到日本封鎖,生產就難以為繼。而日本則相反,冶金工業、機械工業都有較好的基礎。“零”式飛機就是採用了住友金屬工業公司開發出的新型超硬鋁合金,才具有優異的效能。
而中國在工業基礎薄弱的情況下,如果政府對航空工業作統一規劃,進行合理的分工佈局,亦能增強航空工業的獨立自主性,提高航空工廠的生產效率。
但是,當時的政府投資設廠分散,各廠沒有分工協作,各自為政;各廠造飛機無科學的規劃,或仿製美國,或仿製蘇聯、法國,對自行設計的飛機,沒有進一步的研究、提高。
因此,各廠造的飛機五花八門,沒有全國通用的標準件。這樣,全國航空工業一盤散沙,形不成合力,航空工廠的功能也就大打折扣。
儘管如此,也不能否認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而這種聰明才智在合適的土壤培育下,爆發出的力量是驚人的。
透過中央航空委員會,透過軍統,也透過自己的四下招募聘請,來到根據地的航空技術人員漸漸形成了一個團體。
不管是原虹橋航空工廠的,還是南京首都航空工廠,或者是杭州飛機制造廠,大定發動機廠的,還是南洋的機工,在楊天風的整合指導下,這個航空技術團體終於建立起來,並開始學習、掌握楊天風拿出的資料,還進行了實踐性的生產製造。
現在飛在空中的除了修復、改裝的九四式雙座偵察機外,還有一架超********——動力**********飛機。而飛行員則是來自空軍軍士學校,並有相當飛行經驗的三名老手。
九四式雙座偵察機就不用說了,除了拆掉原有的武器裝備,裝上了兩挺剛剛仿製蘇聯nsv機槍而成功的12.7毫米重機槍外,其他都沒有什麼變動。
蘇聯nsv機槍大量採用衝壓加工與鉚接裝配工藝,既簡化了結構,又減輕了全槍重量,生產效能也較好,射擊精度和可靠性都更高。
作為重型火力支援武器,該槍可對付2000米內的步兵叢集、火力點、輕型裝甲車輛及各種運輸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