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大發展的根基(2 / 3)

小說:抗戰驚雷 作者:樣樣稀鬆

這一點的,從裝備很差到基本與其他國*軍部隊持平,這才用了多長時間?至於戰損,打鬼子是為國征戰,那不是應該應分的事情嗎?

李鐵軍來得比較晚,可也在冬季大反攻前得到了楊天風供應的一批武器彈藥。再者,他是歸孫桐萱指揮的,對楊天風的印象不錯,更習慣於聽令行事。

擺平駐軍,接手政務,楊天風算是解決了一件大事,而時間也在各地國*軍此起彼伏的大反攻中進入了一九四零年。

……………

元旦很平淡地過去了,當時的人們都不注重這個陽曆的節日,沒有什麼氣氛,楊天風也提不起精神,甚至連家都沒回。

電報、電話已經連通了豫皖邊區的幾個主要縣城和重要地方,無論是軍事上的協調指揮,還是政務上的請示彙報,以及軍工、煤化等產業的技術指導,都很便利快捷,已經不用楊天風太過東奔西跑、跋涉奔波。最主要的還是軍官的培養和成熟,減輕了楊天風很大的工作壓力。

在這樣的條件下,楊天風本來是有條件長住毫州,與家人朝夕相處的。但他還是把大多的時間放在了芒碭群山中的軍工產業上,除了灰機的研製和飛行員的培養,他還在進行一項劃時代的研發,要吹響微電子革命的號角。

電晶體的發明,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九二九年,當時工程師利蓮費爾德就已經取得一種電晶體的專利。但是,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製造這種器件的材料達不到足夠的純度,而使這種電晶體無法制造出來。

而直到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世界上最早的實用半導體器件才終於在貝爾實驗室問世。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訊訊號放大一百倍,但它的外形卻比火柴棍短,但要粗一些。

基於目前的製造工藝,楊天風不奢望製造出那麼小的半導體器件,但卻希望能用比較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電子器件,來代替體積大、功率消耗大的電子管。

如果這項研發獲得成功,首先是軍隊的通訊器材能夠實現小型化、便攜化,以及提高通訊距離和質量;其次是使無線電近炸引信的研製成為可能。

呵呵,其實無線電近炸引信並不是楊天風所需要,他最想研製出來的是紅外線夜視儀和無線電導航裝置。

由於日軍的空中優勢,新七軍在數次作戰中基本上都是在夜間進行調動並展開攻擊。楊天風認為這個夜襲的傳統應該繼承併發揚,以最大程度的抵消日軍明視狀態下的火力優勢。

而類似於二戰後期出現的,德國的吸血鬼單兵夜視儀和美國的t120夜視儀,都是主動式夜視儀,特點是結構原理相對簡單,缺點是無法離開紅外照射,而照射光線可能被對方的觀測儀器發現從而暴露位置。

要對付日本鬼子,主動式夜視儀的缺點便是可以忽略的,是不存在的。實際上楊天風要解決的問題,是紅外線夜視儀巨大的耗電量。生產製造大容量電池是一條路;使用電晶體,則解決困難就更容易了。

至於無線電導航,早在一九一一年,就有人研究了無線電波的定向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齊柏林飛艇轟炸倫敦時就使用了原始的地面無線電測嚮導航,而機載無線電測向儀是在二十年代才得到實際應用,並在二戰時得到迅猛發展。

第一個登場的帶有攻擊性的導航系統,是德國的knickebein(意為“彎腿”)定位體系。其後,德國又研發了x-gera:t系統、獨眼-y-gera:t系統,在德國空軍的“月光奏鳴曲”行動中,英國的考文垂等城市遭到摧毀性轟炸。

飽受轟炸之苦的英國也不甘落後,相繼研發了gee系統、ob雙簧管系統、h2s地形雷達,透過夜間的千機大轟炸,便科隆化為瓦礫和焦土。

如果不加干擾的話,這些導航系統的精度在當時算是矯矯者,有記載在180英里處誤差僅為十八米,也就是誤差為距離的1%。

楊天風早就構想著在時機成熟時,利用超輕*型灰機和老式的雙翼機,對日軍的飛機場進行夜間轟炸,從而在區域性消滅鬼子的空中優勢,以便進行大規模的地面會戰。

所謂的時機成熟,自然包括導航系統,能指示飛機航向正確,在夜間抵達日軍機場;轟炸完畢後,又能導引飛機安全回家。

看起來任務是繁重、艱鉅的,但楊天風預定的大反攻時間可是在一九四二年以後,當鬼子陷入兩面作戰,並且在南面戰場陷入被動,那時候才將是他奮力出拳、痛擊鬼子的時候。

這樣看來,楊天風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鋪墊,在準備。因為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