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彪紅了眼睛,派出了預備隊,也是他的衛隊,三百名精壯彪悍的漢子對鬼子進行了反擊和逆襲。
在一輪榴彈的轟擊後,上百枝花機關噴吐著火舌,破開未散的硝煙,如雨般密集的子彈潑向迎面衝來的鬼子。
這是最為致命的打擊,也是壓倒鬼子瘋狂的最後一根稻草。不到百米的距離,正是衝鋒槍能大顯神威的戰場。
綁著手榴彈、炸藥包的鬼子,端著機槍、挺著刺刀的鬼子,在近戰利器的瘋狂掃射下,迸射出陣陣血霧,如同觸電般紛紛顫抖著倒下去。有的炸藥包被打著,把自殺者炸得粉身碎骨,還波及到周圍的鬼子。
“殺,殺鬼子!”
“殺鬼子!”
“殺鬼子!”
丁青北面,中國*軍隊的吶喊聲終於壓倒了瘋狂的“班載”,馬蹄聲如雷,殺聲震天,從戰場各處圍攏過來的騎兵或下馬端槍,或高舉馬刀,發動了一輪輪的叢集衝擊。
“殺,殺,殺!”馬秉忠咆哮著,身上只剩了件單衣,頭上升騰著熱汽,身先士卒,帶隊衝殺。
騎兵衝鋒如同一波波的潮水,淹沒了最後的鬼子,馬刀揮下,血光迸濺,鬼子發出的慘叫哀嚎不絕於耳,這不是任何嚴格的訓練能夠排除的本能反應。
……………
天剛矇矇亮,三架飛機便依次從永城的黃口鄉機場起飛,向南飛去。
畢竟是圍殲五六千的敵人,戰鬥肯定要打到天亮,如果敵機突然趕來,戰場上無遮無掩的步兵和騎兵便要遭到很大的損失。
楊天風也曾矛盾過,但終於還是下了再次調動飛機參戰的決心。儘量避免部隊的傷亡,儲存有生力量;實戰演練,提高飛行員的戰鬥素質,這是兩個方面的考慮;根據情報,鬼子在徐州、蚌埠的機場沒有停靠戰鬥機,空戰的把握較大,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而日軍要從別的地方調派飛機,這種可能性非常小,時間上也來不及。
鷹式飛機上依然是韓震和孫崗這一對搭襠,他們的配合、協調已經有了相當的默契,即便是高鳳閣求戰心切,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當然,他也不是沒有機會,但不到萬不得已,楊天風還是希望這架偵察機能夠繼續偽裝下去。
經歷了昨天的空戰,韓震和孫崗對於雙機作戰的配合有了更深的感悟,回去後又與眾飛行員一起進行了研究和討論,確定了今天的戰術。現在,飛行在空中,兩人的信心都很足。
“太陽出來了。”韓震簡短地說了一句,又補充道:“原計劃不變。”
“明白。”孫崗同樣是簡短的回答。
別人或許不明白,但這就是今天將要採取的戰術,背對太陽,佔據有利攻擊位置。
在當時,由於機載武器還僅限於機炮、機槍,如何在空戰中佔據有利的攻擊位置,便直接影響戰鬥的勝負。所以,當時的飛行員都喜歡背對太陽,對敵人發動攻擊。
這樣一來,迎頭攔截徐、蚌方向飛來的敵機,太陽的角度是很不利的。所以,韓震等人研究的結果便是由高鳳閣的偵察機先進入戰場上空,充當“射手眼”,他和孫崗則駕機在戰場外盤旋,等待指令再北飛轉向,佔據背光的有利位置。
“射手眼”戰術是楊天風編寫的教材中的一種,在先進的電子目標識別裝置和各種各樣的制導武器出現之前,“射手眼”戰術是非常流行的。該戰術的實質就是一架飛機前出數千米或更遠充當編隊的“眼睛”,負責對目標的偵察和定位,並向編隊中其他飛機傳遞資訊;而後面的戰鬥機則充當“射手”。
其實,韓震等人所採用的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射手眼”戰術。按照教材所寫,“射手眼”戰術應該是三架戰鬥機來完成,“眼睛”也是戰鬥機,而且對編隊的要求非常嚴格。充當“射手”的戰鬥機還要與前面的戰鬥機保持穩定的距離和航向一致,同時保證自己的後半球空域不受到任何干擾,使兩機都具有充足的轉向空間。
雖然是變化的“射手眼”戰術,但在實際中還是很有可能實現的。還是特洛伊飛機的特性,能混則混,混不過去就逃向戰鬥機,充當誘餌。
“我先轉向了。”聽筒裡傳來了偵察機上高鳳閣的聲音,“訊號不變。”
“明白!”
“明白!”
韓震和孫崗先後做出回應,目視著偵察機拐彎,直飛向龍亢鎮方向。由於步話機通訊距離有限,接下來的聯絡訊號則是事先約定好的、簡短的無線電訊號了。
……………
戰場上,槍炮聲逐漸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