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的報告飛向華盛頓和倫敦,內容都是同樣的:德國已經不行了,他們極端缺乏原材料,連他們戰術核心的機槍都採用如此簡陋粗糙的製造技術。
不過,當美英槍械製造專家得知這個情況以後,卻是大吃一驚。他們清楚地知道,採用衝壓技術的德軍在機槍這個方面,已經遠遠領先了他們。在後來的實戰中,也很好的證明了這點。
實際中,用金屬衝壓工藝生產的mg42不僅節省材料和工時,也更加緊湊。它使用的材料很少,可以透過簡單流水線製造。
整個二戰中,mg42生產了約一百萬支(一說七十萬支),這個數量是非常驚人的。要知道二戰中德國衝鋒槍的生產量不過一百二十萬支,如此高的生產數量讓人瞠目結舌。效能如此優秀的武器又如此好製造,完美一詞用在它身上絲毫不過分。
“看到了嗎?金屬衝壓工藝,這將是武器生產的必然趨勢。”楊天風簡單地介紹著重點,“為了配合此武器裝備部隊,你們還要與鍊鐵廠加快仿製軋殼機的進度,提高彈藥產量。這款機槍打起來——那子彈的消耗絕對令人瞠目。”
現在兵工廠的軋殼機同樣是來自楊氏造槍廠,生產製造能力且不說,關鍵是材料,是銅料的短缺和匱乏,這同樣也制約著大後方的彈藥的生產數量。
中國缺銅,要依靠大量進口,這就是一個邁不過去的坎,但對楊天風卻不是解決不了的困難。
歐漢濤和黎建業當然知道這個困難,但他們也知道鍊鐵廠在研製覆銅鋼的事情,聯絡到一起,他們便明白了楊天風的真正用心。
覆銅鋼若能製造子彈、炮彈殼,從理論上講,將節省至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銅料。那現在的彈藥生產將不只是復裝和重新軋殼,而是重熔銅彈殼,改制覆銅鋼彈殼,一下子便使材料提升了五六倍的利用率。
一種武器的生產製造,並投入實用,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以mg42通用機槍為例,楊天風早就能拿出圖紙,但在槍炮鋼沒有達到標準,在彈藥的材料和生產能力沒有取得取得突破,以及其他條件沒有滿足的時候,生產製造出來又有什麼用呢?
就以現在的情況來看,包括國x軍在內,各支抗日武裝使用步槍,彈藥都不充裕,又何談耗彈驚人的自動槍械?沒有子彈,什麼高階玩藝兒還不是燒火棍一枝?
再說日本鬼子,沒有研發自動武器的能力嗎?當然也不僅僅是資源匱乏,還有作戰理念的不同,才裝備步槍。
而mg42通用機槍好歹使用的是毛瑟槍彈,與中正式步槍是同樣的7.92x57毫米規格。也就是說,機槍造出來就能用,只不過彈藥要緊張罷了。
仿製軋殼機同樣也是在積累經驗,為以後自制不同規格的槍彈軋殼機作準備。楊天風想得細緻,規劃得明晰,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
而供彈方式,楊天風決定暫時採取75發彈鼓式。仿製後世位於昆明的國營356廠製造的可方便開蓋快速裝填的彈鼓,熟練的人幾秒鐘就能裝滿子彈。至於彈鏈和彈鼓的優缺點,楊天風當然知道,而暫時用彈鼓也是考慮到節省彈藥,適應現實的戰爭環境。
按照屠倭鐮刀的操作條例,至多打完一個彈鼓,機槍便要轉移陣地,以防鬼子的炮火摧毀。這樣的話,使用彈鼓就比彈鏈的機動性要強很多。
“氣冷式,輕便、體積小,卻比水冷式要複雜。”歐漢濤看著圖紙,說著自己的想法。
“哦,看這,是靠快速更換槍管來使射擊能持續。”黎建業指點著說道:“當重機槍使用時,還有專門的重槍管。”
楊天風不插言,等兩個人把圖紙看得差不多了,才開口說道:“依照兵工廠現在的技術水平,把通用機槍製造出來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關鍵便在於摸索研究出最簡便的製造方法,也就是把衝壓技術完全掌握,而不是靠機床的銑、削等複雜工藝。”
歐漢濤想了一會兒,把目光投向黎建業,兩人不約而同地點了點頭。
“雖然有困難,但我們爭取克服。”歐漢濤代表著做出了保證,“機床加工費時費力,如果能攻克衝壓技術,以後的很多武器生產都能運用,更加快捷方便。”
“有了高碳鋼和鎢鋼,模具這個難關基本上沒問題了。其他困難嘛,我覺得也是能夠解決的。”黎建業點頭表示贊同,“楊將軍也會盡力幫助,不是嘛?”
楊天風點了點頭,說道:“水力衝壓機正在製造,有幾位大後方專家的協助,我認為這會很快完成。對了,你們也要派出人員,去觀摩學習,日後好和鍊鐵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