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低溫蒸餾焦油加工液體燃料,可是目前的先進技術,一九三三年才投入實際生產,以德國技術最為發達。
而傳奇故事中的傳奇人物,獲得德國德累斯頓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的張大煜先生,只是在留學德國時注意到這項技術,並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鑑,完全是千百次的研究、實驗,然後東拼西湊、甚至是自制裝置,才填補了國內空白,並追趕上了世界先進的步伐。
同樣的裝置匱乏,同樣的技術人員短缺,但楊天風也有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現成的技術資料,甚至是超越當時科技水平的。當然,他不想敝帚自珍,而是要把這技術貢獻出來,為抗戰盡一份力,為國家、民族盡一份力。
沒錯,只是盡一份力。因為,楊天風是一個人,沒長兩個腦袋(長兩個也不夠),也不會分身術。他的精力分薄於科技、軍工,還有頂重要的軍事,很多事情就只能寫出資料,規劃出正確的發展方向和步驟,百忙之中偶爾能書面或現場指導一下,大多的工作卻要依靠下面人員的努力了。
不要忘了,當時可是烽火硝煙的抗戰時期,敵後根據地又不同於大後方。沒有足夠的軍力,不能保證所設工廠的安全,那一切的建設成就都是暫時的,都是建在沙上的樓房。
相對於楊天風的雄心壯志,戰功和名聲現在並不很重要,反倒是要儘量拖延日本人對他的重視,對三縱的注意,以免在他準備好之前招致大規模的報復。但又要顯示出自己和三縱的價值,以得到各方物資和財力的援助,這就意味著要採取兩面策略。
基於這樣的想法,之前生俘日軍少將他沒有宣揚,並要求國府保密、低調;此次繳獲日軍聯隊軍旗,他也秘而不宣,把軍旗藏匿起來,留待日後合適的時機。
在當時國x軍和抗日隊伍都搶先報告戰績,甚至予以誇大,以提振民心士氣的時候,這種做法明顯給日軍造成了一種錯覺,認為金子聯隊的軍旗已經被護旗官毀掉,他們自然也不會把這麼丟臉的事情公之於眾。
再加上損兵折將,以及各地抗日武裝的活動也日益增多,又時值冬季,鬼子在調兵遣將,鞏固重要據點的防禦,針對三縱的報復也就沒有馬上進行。
從表面上看,三縱在東進作戰後進入了休整期,雖然在根據地的邊緣地帶依然是小戰不斷,但大規模的行動短期內似乎不會有。而實際上,楊天風卻在秘密地調兵遣將,進行針對性的強化訓練,準備參加一場遠離根據地的大戰。
…………
歷史車輪在滾動,抗戰烽火在燃燒。
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七日拂曉,武漢周邊的日軍憑藉其大量的汽車、艦船和優良的裝備,迅速調動集結了第101、第106、第116、第6等四個主力師團的兵力,以及重炮兵四個半聯隊,戰車一個半聯隊和海軍、空軍一部,分三路向鄱陽湖西面中國x軍隊各部,全線發動進攻。
而由於整訓、機動性極差、協同作戰等原因,第三、第九戰區軍令部延誤了在三月十日前完成集結部隊,並進入攻擊態勢,於三月十五日發動進攻的命令。
戰機轉瞬即逝,教訓深刻!而日軍贏得了時間,中國x軍隊原計劃的搶先攻勢頓成泡影!各部隊措手不及,倉促應戰,陷入了全線被動的狀態。
南昌戰役作為第二期抗戰方針確定之後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日軍從戰略進攻階段轉變為長期持久戰階段的初戰嘗試,實驗性質濃厚,雙方都展現了難得而大膽的創意,將所能運用的作戰資源擴張到極致。
第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在日軍將領中是非常有頭腦的指揮官,而且表面上也懂得偽裝,不像一般日本軍人一樣變態。同時,在帶兵上也很有天賦,指揮上也非常老練毒辣。
南昌會戰中,在傳統步兵兵力之外,岡村寧次別出心裁地集中使用了戰車部隊與炮兵部隊,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機械化攻擊縱隊。
在此之前,日軍一貫將戰車分散到個步兵師團,分割使用。作戰時則作為步兵的掩護,概念上仍然是步兵戰車的基調。
岡村寧次卻集中了八九式中型戰車七十六輛,九四式輕型戰車五十九輛,獨立編組成為一個戰車隊,作為突破兵力,並以裝甲汽車裝戴一個步兵大隊協同作戰。再加配工兵、步兵與其它特種兵,這個戰車隊幾乎就是一個完整的裝甲師。
另外,在空援的佈置上,岡村指定第三飛行師團的第四十五戰隊專門提供戰車隊的密接支援,並準備了偵察中隊連續偵察****動態。使這個戰車隊獲得完整的地空協同作戰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