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山上山下巨石亂滾,吼聲震天,公路又被嚴重堵塞。
面對險情,十一連連長楊星春毫不畏懼,立即組織指戰員搶修。
但是,塌方越來越嚴重,不僅無法搶修道路,連部隊的安全也受到威脅。
連長楊星春兼任連黨支部書記,他立即在現場召開了支委會。
最終決定把車隊撤到一公里外的安全地帶,隨時觀察險情,以便尋機透過。
為了避免發生意外,楊星春給戰士們下達的命令是不準隨便到險區去。
但他自己每天卻和連隊其他幹部深入到險區中去,迎著滾滾飛石,冒著生命危險觀察和記錄險情,研究塌方規律,隨時準備帶領連隊強行透過險區。
“時至八月二十八日,由副教導員李顯文帶領的十二連車隊,在完成任務後返回途中又被阻擋在險區西端,為了探索塌方情況,十二連副連長陳洪光、副指導員譚仁貴,冒著生命危險,當天穿過阻區,同被阻在東端的十一連完成會合,共同研究強行透過的措施。”王亮道。
第二天,塌方加劇,險情擴大,山上飛下的巨石掉入河中,濺起一兩丈高的水柱,更大的塌方即將爆發。
為了及時完成戰備運輸任務,汽車部隊英雄們,完全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這天中午,副教導員李顯文首先隻身從西端衝進了危險區。
在外面給他觀察險情的戰士,看著飛石不斷從他的頭上呼嘯而過,便大聲呼喊:“副教導員,快回來!”
他轉頭來,戰士們把手擺了擺,示意沒有問題,便繼續向前走去。
在險區東端的十一連連長楊星春、副連長陳洪光、副指導員程德鳳、譚仁貴和排長曲月倫,從電話中得知副教導員李顯文隻身衝進險區的訊息後討論一致決定:立即去險區同副教導員會合,一起研究戰鬥方案,準備搶在大塌方之前組織車隊透過險區。
**員、班長楊慶忠、李榮昌,共青團員、新戰士陳昌元和李興富在聽到這個訊息後也要求一起到險區中心去勘察道路,並得到了連長楊星春的批准。
王亮道:“於是,他們九個人一同從西端的安全區域衝進了險區。。。。。。”
0371 身雖已殆,精神永存。
0371身雖已殆,精神永存。
王亮只瞭解大概的經過,對於確切的情形,他不知道:“在十一連連長楊星春帶領下的小分隊從西端向險區前進,試圖同營副教導員李顯文匯合的時候,突然一陣驚天動地的巨響。。。。。。”
特大山崩爆發了。
李顯文、楊星春等十名在險區內的官兵壯烈犧牲。
沒有人知道他們是如何走完自己最後的生命歷程的。
在險區內,他們到丟經歷了些什麼。
我們只知道,他們獻出了自己壯麗的青春。
十位英雄長眠於川藏公路,他們的精神也閃耀在千里川藏線上。
一九六七年,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下。
當人們正深受那場大風波影響,迷失掉方向的時候。
他們,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為了能夠把物資運上去,為了能夠開啟一條通道,他們,付出的是生命的代價。
為什麼每每提及這些事情的時候王亮就感慨頗多?
營副教導員。
放在二零一八年的今天,這沒什麼。
在很多人眼中,這連個官都算不上。
就這個級別,轉業安置一下恐怕連副主任科員都費勁。
但在一九六七年,營副指導員、連長、副連長、副指導員、排長、班長,哪怕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戰士,都會備受敬重。
那是一個無比崇軍擁軍的年代。
無可比擬。
家中有一位軍人,那是一件無上光榮的事情。
不知道為何,王亮總是對那時候的事情記得特別清楚。
川藏線上十英雄犧牲一個月後,我國第一代自行研製的岸艦導彈,首發點火發射成功了。
川藏線上十英雄犧牲兩個月後,我國第一臺電晶體大型數字計算機109丙研製成功,字長四十八位,平均運算速度每秒十一點五萬次;第一臺自動化立體攝影機研製成功。
或許,這就是特殊的歷史情結吧。
1977年,川藏線進行大範圍改造,由三級路面升級為六級路面。
1978年,川藏線改造因為缺乏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