竄,反而叫囂的聲音更猛烈了:“難道我說的不對嗎?咱們講道理好不好,動手是粗鄙之人解決問題的方法。你聽說過那個**死在自衛反擊戰的戰場上了嗎?這年頭,哪都是黑的,部隊也不例外。”
王亮蹭的一下就從椅子上坐了起來,破口大罵:“放你孃的狗屁!”
“你告訴我,哪個**臨陣脫逃了,你把他的名字告訴我!”王亮歇斯底里地吼道。
他是真的怒了。
軍人,素來視榮譽為生命。
當榮譽受到踐踏時,要維護。
不惜以生命的代價來維護。
噴子說不出個所以然,它哪裡知道,只不過是信口胡謅滿足自己陰暗且變態的心理需求罷了。
但是王亮認真了,軍人的榮譽必須捍衛。
王亮道:“軍二代又稱紅二代,也是你們口中的**。我知道,很多人對他們有偏見,覺得他們天生的桀驁不馴,是紈絝子弟。”
“這一點我並不否認,因為這些孩子的父母大都是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更早的甚至參加過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到了六七十年代,他們的父母也基本上成了師級以上幹部。”
“因為忙於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孩子。這些生在長在軍區大院的孩子們沒有束縛,從戰爭歲月走過來的大多數軍人教育孩子,基本上都是用暴力解決的。這就是**們性格形成的原因。”
對此,王亮的理解最深刻了。
因為他有三個兒子,老大老二年幼的時候因為自己工作忙碌沒有時間給予真正的教育和關心,所以也成了紈絝子弟,骨子裡也有一種桀驁不馴。
十年風波更可謂是對天性的解放,調皮搗蛋,無“惡”不作。
後來,兩個孩子到了部隊,走了父輩的路。
在軍隊裡,有了紀律的約束,他們沿著父輩的足跡摸索前進著,他們渴望建功立業,渴望著得到父親的認可和誇獎。
所以他們拼了命地努力著。
“我太瞭解這些孩子們(**)了,他們表面看上去桀驁不馴,像紈絝子弟,但他們視榮譽為生命,身上流淌著紅色基因,為了像父輩一樣戰鬥,給父輩爭光,不怕流血犧牲,危險時刻衝在前,表現著新一代軍人的崇高氣節。”王亮苦口婆心地說道。
王亮講起了一名**的故事:“有一個兵,名字叫姜利民,你們一定沒有聽說過,但他就是**。”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利民的父親擔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師首長。同大多數其他的也軍二代一樣,利民在父親的安排下參軍入伍了,服役於陸軍121師362團,因為讀過高中,在訓練上拔尖,利民很快就提幹了。擔任362團7連3排排長。。。。。。”
對越自衛反擊戰正式打響後,362團擔任師先頭主攻團,負責在邊境莫隆地區撕開一條口子,為全師越境向敵縱深穿插開闢通道。
0341 穿一天軍裝一輩子都是兵
0341 穿一天軍裝一輩子都是兵
362團下轄的7連是偵察連隊,更是該團的尖刀連。
7連在接到戰鬥命令後配屬了八二無坐力炮一門、重機槍三挺、火焰噴射器兩具。
他們的任務是利用夜暗殲滅據守楠同地區之敵,開啟一條口子,保障師主力出境實施對敵國的穿插。
“楠同地區位於中越邊境121號界碑南側,正面寬兩公里,縱深兩公里半。其北部有一個大石山聳立在中越邊境上,瞰制著此處必經的弄替隘山口。”
儘管時間已經過去近四十年了,王亮對於當年戰場的地形和方位依舊記得非常清晰。
事實上,對於王亮來講,一場戰鬥無論是過去多少年,只要是他親自參與過,具體的情形都不會忘記。
考慮到很多網友對軍事名詞不太瞭解,也是為了讓網友們更直觀的瞭解當時的情況,王亮乾脆在一張紙上進行了繪圖和演示。
他一邊畫一邊講解:“從121號界碑有一條小路經楠同通向縱深的那嘎,沿途被楠同山埡口和朗偉、菲咬地區無名高地所瞰制。”
“121師如果想要順利穿插越邊境,就必須控制楠同一帶諸多重要地點。”
“防守楠同地區的越軍為通農縣獨立營第1連的兩個加強排,在楠同及其東南側山埡口,朗偉和菲咬附近無名高地均部署了兵力、火器。在各陣地上構築有塹壕、掩蔽部和明暗火力點,並以交通壕相連線,組織多層交叉火力,形成了支撐點式環形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