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年代英國殖民者從印度侵入,克什米爾王公向清朝駐xxx大臣求援,由於清朝政府**無能,忙於鴉片戰爭,不想救援,英國殖民者趁機佔領,但清朝中央政府、清朝駐xxx大臣和xxx地方政府都不承認,而且以後歷屆中國中央政府都不承認。
佔有現在克什米爾一半土地的拉達克地區,文化主要受中國xxx影響,自13世紀起,曾分別為中國、英國、印度控制。現在拉達克在克什米爾佔東邊大部分,居民幾乎全為藏族。西方拍攝反映xxx的電影亦多到拉達克取外景。1947年10月,印、巴在克什米爾發生武裝衝突。1949年劃定停火線。巴基斯坦控制區約佔總面積的五分之二,人口約四分之一,其餘為印度控制區。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的兩次印巴戰爭,停火線以西的一些地方為印度佔領。
克什米爾問題即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現在的克什米爾地區是查謨-克什米爾的簡稱,包括克什米爾谷和查謨平地。這本來是兩個獨立的邦國。查謨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克什米爾居民卻基本上信奉伊斯蘭教。1846年查謨首領從英國人手中買下了被佔領的克什米爾。而克什米爾人口數倍於查謨。這就種下了後來爭
端的根源。
克什米爾爭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對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主權紛爭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1830年代英國殖民者從印度侵入,克什米爾後將其劃為土邦。克什米爾爭端是英殖民主義在1947年撤出印度時留下的。獨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兩大部分組成:英屬印度和土邦。英屬印度包括11個省,而在這些省中間,夾雜著大約550個的土邦。克什米爾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據1947年6月公佈的“méng巴頓方案”,土邦地區歸屬則由當地的王公來決定,但是土邦必須考慮所在地區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裡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之後,印巴之間爆發了三次戰爭。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戰爭的結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大約3/5的土地與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2/5的土地與1/4人口。這次停火奠定了後來雙方對克什米爾控制的範圍。另外,按照聯合國的決議,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最終必須由公民xxx來決定。但是,雙方後來在是否舉行、如何舉行公民xxx的問題上始終無法取得統一意見。透過一步步的行動,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經完全接管了克什米爾。
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戰爭之後,雙方簽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聲稱雙方將恢復兩國間的正常關係,透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但是在關鍵的克什米爾問題上,《宣言》僅僅表明雙方都陳述了各自的立場。至於公民xxx、軍事人員的活動範圍等關鍵問題均未提及。
1971-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後簽署了《西姆拉協議》,要求雙方舉行雙邊會晤最終解決克什米爾問題。
“這是什麼東西,怎麼克什米爾地區還有中國呢?”正在看這一地區事情的李賢不明白這段文字裡怎麼會出現了所謂的中國控制區。
“這個啊,是這麼回事,本來作為英國殖民擴張與侵略的受害者,中國一直試圖在克什米爾爭端中保持中立和局外人的角sè,極力希望透過和平談判,與印巴雙方確立克什米爾部分與中國的邊界。印度依然採用前英國殖民主義立場,無理要求並派軍隊進佔中國領土,毫不理會當時中國政府的談判呼籲,終於導致1962年邊界戰爭。而1963年中國與巴基斯坦談判確立了相關邊界臨時協議,雙方都在領土問題上作了讓步。這樣就出現了印度聲稱的所謂的“中控克什米爾”,其實這就是印度想要把中國給拉進來,然後擴大影響的,跟菲律賓的黃巖島事件鬧大了一樣,都是想要拿到國際同情的。”長榮笑著說道,真是不知道什麼時候中國不參加國際紛爭也會有那麼多的事情了。
“那麼現在這個地區到底是個什麼情況?”對於中國控制區這個傢伙是不想多問的。
“混亂,就是這裡了,克什米爾地區由兩個國家分治:巴基斯坦控制了西北部地區(自由克什米爾和克什米爾北部地區),印度控制了中部和南部地區(查謨-克什米爾邦)。印度方面則聲稱中華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