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嫁禍天主教。放火燒了羅馬城,然後歸罪於天主教,並處死了彼得。聖彼得大教堂就是為紀念彼得而修建的。教堂門前的右邊豎立著另一座高大精美的雕像,據說那是耶穌的另一重要使徒:保羅。而他曾是在耶穌迴天國之後,逼迫基督徒的罪魁之一,後來在去大馬士革的路上,被耶穌用光芒罩住並與之對話,從而得以認識耶穌,知曉耶穌原來是真神。從一個禍害基督教的人轉變為基督教最重要的使徒,保羅是基督教除耶穌基督之外最重要的傳道者。
大教堂的外觀宏偉壯麗。正面寬115米,高45米,以中線為軸兩邊對稱,8根圓柱對稱立在中間,4根方柱排在兩側,柱間有5扇大門,2層樓上有3個陽臺,中間的一個叫祝福陽臺,平日裡陽臺的門關著,重大的宗教節日時教皇會在祝福陽臺上露面。為前來的教徒祝福。教堂的平頂上正中間站立著耶穌的雕像,兩邊是他的12個門徒的雕像一字排開,高大的圓頂上有很多精美的裝飾。
大教堂左邊的大門有皇家衛隊守衛,皇家衛隊就是梵蒂岡國家的軍隊。衛士們個個高大魁梧,他們身穿紅黃藍三色條紋的古代騎士服裝。手握長戟,威風凜凜。他們都是瑞士人。據說在16世紀初教皇受到了神聖羅馬帝國的進攻,為了保衛教皇,100多個瑞士衛兵戰死在教堂外,當時的教皇非常感動,於是決定世世代代僱傭瑞士衛兵保衛教堂。
此刻李從就在聖彼得廣場上,經過了半個小時的車程很明顯現在的李從感覺有些疲憊了,主要是剛才在車上的時候自己經受了一些基督教的洗禮,當車上的導遊小姐聽到自己來自華夏並且還沒有任何的宗教信仰的時候,這個丫頭就開始算計自己了,一路上都沒有介紹什麼有用的東西了,讓李從吃驚的不適這個丫頭,而是另外的一些遊客們竟然一點不願意的意思都沒有,他們好像都感覺這個導遊做的是對的,對於這裡的一切他們不需要人來給他們介紹,要是能新發展一個我主的信徒恐怕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呢。
李從一副遊客的樣子,跟著大隊人馬進入了教堂的內部,就算是見過世面的李從這個時候也有些驚訝了。
教堂內部裝飾華麗,華麗到令人惶恐不安,令人窒息。現在李從見到的教堂中央著名大拱形屋頂是米開朗基羅的傑作,雙重構造,外暗內明。對於這個大圓頂,曾有過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於1506年設計,1514年他去世後拉斐爾接替了他。六年後,拉斐爾也去世了,教會對教堂頂部借鑑哥德式的設計,強調黑暗與光明的對比,採用了玫瑰花窗,於是出於對教堂入口處的光線對比效應的考慮,圓頂被取消。後來米開朗基羅在71歲高齡時接替了這項工作,以“對上帝、對聖母、對聖彼得的愛”的名義,恢復了圓頂。圓頂廊簷上有十一個雕像,耶穌基督的雕像位於中間,廊簷兩側各有一座鐘,右邊的是格林威治時間,左邊的是羅馬時間。
整個殿堂的內部呈十字架的形狀。在十字架交叉點處是教堂的中心。中心點的地下是聖彼得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壇,祭壇上方是金碧輝煌的華蓋,華蓋的上方是教堂頂部的圓穹,其直徑42米,離地面120米,圓穹的周圍及整個殿堂的頂部佈滿美麗的圖案和浮雕。一束陽光從圓穹照進殿堂,給肅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一種神秘的色彩,那圓穹彷彿是通向天堂的大門。
大殿內有很多巨大的雕像和浮雕,大殿的左右兩邊是一個接一個的小的殿堂。每個小殿內都裝飾著壁畫、浮雕和雕像,最著名的是米開朗琪羅的聖母哀痛雕像和一座聖彼得的青銅塑像。我最喜歡的是剛走進大門處的兩個小天使捧聖水缸的雕塑,從形象上看小天使只有一歲的樣子,然而雕像的實際高度有2。5米。眾多的統治者、勇士、殉難者的雕像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的威嚴、冷峻和痛苦的記憶後。再看到這天真可愛的小天使時,一種安慰、一種美好的感覺油然而生。藝術家把小天使和聖水放在一起,是因為那時的人們視水為上帝賜予人的聖潔之物,水是生命之源。
李從對於教堂內部的一些雕像也是非常感興趣的,幹掉自己的敵人之前必須要好好的瞭解他們,這也是很重要的,教堂下面的廊簷上方有11尊雕像,中間是耶穌基督;兩側各有一座鐘,右邊是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左邊是羅馬時間。大殿下面有5扇門。平常一般遊客都入中門。如果遇上機會,教徒們就可從右邊的聖門進入大殿,不過這需25年才有一次。按規定,每時25年的聖誕之夜,聖門開啟後由教皇領頭走入聖堂,意為走入天堂。其他三門分別是‘聖事門‘、‘善惡門‘和‘死門‘。透過中門進入能容納5萬人的聖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