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明辯解說,“她總自以為是地算小帳,壞了我的大事。”
“你說的什麼呀,我聽不明白。”美蓉還是不滿意。
“哼,你們這些女人,就是頭髮長,見識短。”庾明賭著氣,開啟了電腦,網頁一展開,就是美玉找到的那則資訊:
記者調查:戳穿黑木耳素推銷謊言
針對黑木耳素推銷商聲稱301醫院於教授將協助銷售黑木耳素一事,記者詢問了301醫院保衛處人員。
“我們醫院根本沒有這個姓於的女教授,而且建功醫院的大夫也不可能調到301來工作。”聽完記者的陳述,解放軍301醫院保衛處負責人氣憤地說。但為了核實,該負責人又請來了該院心血管科某位教授級專家。這位專家證實了保衛處負責人的說法,同時還告訴記者,冠狀動脈血栓的形成與血液粘稠的關係並不大,動脈硬化斑塊也只有在極個別的情況下,如在放置支架等外力作用下才可能脫落。所以記者看到的黑色斑塊並非脫落的動脈硬化斑塊。冠狀動脈放入支架後的確需要大劑量服用抗血凝藥物,但這些藥物都是經過驗證,大量試驗證實確實有效的,價格也非常高。但不會有任何一位合格的醫生告訴病人必須吃黑木耳。更不能用黑木耳素去代替藥品。而且除非是靜脈注射,否則任何口服藥物都不可能20分鐘就見效,更何況一種普通的食品。
記者又仔細翻閱了調查中獲得的《健康時報》及宣傳手冊,上面介紹說,黑木耳素的技術支援為日本某藥用真菌研究中心,聯合研製名單上,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等境外知名學府赫然在列,文中還有這些學府關於該產品的臨床研究報告。但這些記者均無從考察,那麼其是否在國內做過相關的試驗呢?於是記者撥通了黑木耳素製造商—哈爾濱眾生北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諮詢電話。接電話的陳先生告訴記者,他是黑木耳素的研發者之一,除了在國外進行了研究,他們與安貞醫院心肺血管研究所進行了多年的合作研究。但安貞醫院心肺血管研究所動脈硬化研究室主任王綠婭告訴記者,該研究室多年前進行過黑木耳這種食品對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的研究,但未對黑木耳素這種產品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前不久,哈爾濱眾生北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陳先生的確與她電話聯絡過,稱有意與該研究室開展合作,並提出過購買該研究室以前關於黑木耳的研究成果,但至今她也沒見過這位陳先生本人。
那麼對於這樣一種產品,人民日報主管的《健康時報》為何能進行如此大篇幅的宣傳呢?健康時報社辦公室的王女士查閱該報後告訴記者,該報從未出版過這樣一張增刊。
專家揭秘:檢驗花活是這樣玩的
讓記者迷惑不解,同時也讓不少老人們紛紛解囊購藥的那臺美國MDI布氏儀所顯示的血液細胞形態又是怎麼回事呢。記者首先諮詢了中日友好醫院檢驗科,該科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院沒有這樣一臺儀器,也不知這是什麼東西。而解放軍301醫院檢驗科某教授級專家卻詳細地為記者揭示了黑木耳素推銷者玩的花活。
專家告訴記者,這臺所謂的美國MDI布氏儀其實就是透過攝像頭把一臺簡單的顯微鏡中所看到的影象顯示到電腦螢幕上,因為影象比例能夠放大2000—4000倍,因此這種儀器對於細胞形態的觀察很有幫助,但在醫療方面只等同一臺普通的顯微鏡。而且透過觀察細胞形態並不能判斷人體是否存在內分泌失調、睡眠障礙、血液毒素等問題。記者看到的黑色霧狀體或是斑塊只是血漿血清乾枯後形成的痕跡,而血液中的寄生蟲是需要經過特殊染色才能檢出,記者看到的那些斑點和蠕動的東西只不過是玻璃片上的細菌等汙染物。
那麼記者服用黑木耳素前後細胞形態的變化是怎麼回事呢。專家解釋說,造成這種改變可以有兩種辦法,第一是溼片法,即服用黑木耳素前,檢驗員取血後,可以塗成薄薄的一層,從而使血液很快乾枯,自然就會看到紅細胞形態改變,活動性、獨立性差。第二次取血後,滴上一滴生理鹽水,血液自然就稀了。記者回想了一下告訴專家,沒有發現檢驗員有滴生理鹽水的動作。專家便問記者檢驗員是否在大的玻璃片上又蓋上了一片薄薄的小玻璃片,見記者點頭,專家笑著說“那就是使用了第二種方法,即乾片法。蓋上這個小片,血液中的水分不易蒸發,其粘稠度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接下來,是另一則資訊:
權威機構:虛假宣傳屬違規
調查時記者注意到,該產品的批准文號雖然是黑衛食準字(2004第539號),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