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漁村這些日子,沐蘭無時無刻不在惦記島上的那幾個人。
辣椒婆素來寡言,有她在跟前打轉兒逗引著還能多說幾句,她這一走,只怕整日都沒三五句話。
許是因為在宮裡有過那樣的經歷,郝姑姑最怕寂寞。偏腿腳不便,每回都被留下看守門戶。只要她們出去的時間稍微長一些,必要立在谷口張望。
張氏就更不必說了,自來拿她當親生女兒看待,日日在她耳邊嘮叨個不停。如今沒有了嘮叨的物件,不定有多失落呢。
至於嫣紅,那是個沒心沒肺的,哪怕天塌了,只要壓不著自個兒,該吃吃該睡睡,該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爭競照樣爭競。她以前很是看不慣嫣紅這個性子,現在想想,倒覺那般活著也挺好,至少不累。
似辣椒婆、郝姑姑和張氏幾個多思多慮的,一日沒有她的音信,定然一日寢食難安。一想到這個,她心急如焚,恨不能立時架船回到島上去。
她已經摸清了漩渦水流的規律,只要有噸位夠重質量過關的船,穿越漩渦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在沒有指南針和燈塔的條件下,準確無誤地越過迷霧帶。
她也曾隱晦地跟大春打聽過守貞島附近海域的情況,大春一是嘴笨說不清,二是對守貞島心存敬畏,提供的資訊少之又少。所以她才想跟著漁船出海,親自去海上探一探。
內裡因由她不好跟大春言明,只能拿些似是而非的言辭來矇混過關。
她跟家人失散,又記不得過往的事情,大春原就覺她可憐,聽她透出要學打漁自立門戶的意思,對她愈發憐惜,“你若真個記不起來,就給俺當閨女,俺養活三口兒是養活,養活四口兒也是養活,不就多雙筷子的事兒嗎?
打漁風吹日曬的,是個糙活計,你細皮嫩肉的哪做得來?在家幫你嬸子喂喂雞鴨做做飯食,到了年紀,俺叫你嬸子替你尋摸一戶好人家,再備上一份兒嫁妝,把你風風光光地嫁出去。
有俺們給你撐腰,你怕啥?”
平日裡悶葫蘆一樣的老實人,一氣兒說出這樣一大段話,可見是掏了心窩子了。
沐蘭感激地看了他一眼,“大春叔,你待我好我都知道,可俗話說得好,靠人不如靠己。你護得我一時,護不了我一世,還是自己學得一樣本事來得實在。”
大春顯然會錯了意,瞪著眼睛道:“俺死了還有山子呢,往後叫他給你撐腰。”
沐蘭並不過多解釋,只堅持要隨他出海。
大春剛才一激動,把肚裡的話兒都倒完了,再想不出旁的說辭來勸她,一路上不知嘆了幾回氣。
回到西街,二驢子已經酒足飯飽,正跟幫忙看擔子的同村人一道扯皮,見到大春和沐蘭咧嘴一笑,“你們爺倆兒買啥好東西了?”
大春將裹在小包袱裡的布料亮出來,“給山子他娘扯了塊布。”
二驢子伸手摸一回,便埋怨大春道:“你去扯布也不跟俺說一聲,俺好給俺家杏花扯一塊。”
大春知道杏花跟秀姑兩個攀比,最不愛的就是跟秀姑穿一樣花色的衣裳,是以並不將這話兒當真。謝過同村的人,取了擔子擔在肩上,招呼二驢子道:“走哇?”
二驢子應得一聲,也取了擔子,跟大春一道往回走。路上瞧見有人推著小車賣女人戴的頭花,便停下來挑兩朵穿了小珠子的,帶回去給自家婆娘,免得她知道大春給秀姑扯了布又跟他吵鬧,說他不會疼人。
大春碰一碰沐蘭,小聲兒地道:“你也挑兩朵。”
沐蘭搖了搖頭表示不要,往車上掃一掃,見多是絹花,還有拿綵線編的,拿碎珠子穿的,也有先做了骨架再拿輕紗粘的,各個做得精緻小巧。二驢子挑揀的工夫,有幾個婦人先後停住腳步觀瞧,頗為意動的樣子。
賣花兒的漢子見有人圍過來,愈發賣力地招呼,不一時就賣出去七八樣。
沐蘭記起在島上的時候,張氏閒來無事,曾將撿來的貝殼磨了打上孔,拿細線穿起來做成項鍊和手鍊,心下不由一動,這或許是個來錢的路子。
她旁的不精,在手工上還是有些自信的。結子她看張氏打過,學起來並不難,貝殼不用花錢,去海邊撿來稍微加工一下,只需買些綵線小珠子,就能做出許多花樣兒來。
越想越覺得此法可行,便留意觀察攤子上和來往的女子頭上身上戴的玩意兒,將式樣一一記下,以備參考。
一路走一路思量,回到笊籬村的時候她心裡已經有了成算。決定先做些頭花手鍊這樣的小東西帶到鎮上去賣,攢些錢再做旁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