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日本學界在解讀日本當代史時有一個說法,叫戰後“兩次崛起”,說的就是從美軍轟炸後的瓦礫上崛起和從“泡沫經濟”的廢墟上崛起。作為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十字路口,兩次都關涉設定什麼樣的國家戰略、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的重大主題。前者,“輕軍備、重經濟”的“吉田路線”讓日本以犧牲部分主權為代價換來長久的安全保障,經濟上以最短的時間完成了戰後復興,並一路坐成了經濟大國;後者,小泉力主“小政府、大社會”,打碎自民黨的派閥政治,拆分“巨無霸”國有機構郵政省,借與布什的私交,強化軍事同盟,並以之為平臺,把自衛隊首次派到了海外戰場,極大地推進了日本夢寐以求的“普通國家”化程序,把“總保守化”的政治資源與面向21世紀的國家戰略目標結結實實地“連結”到了一起。前者,作為冷戰時期的國家戰略,其成功實施已然為戰後六十年日本和平發展的歷史所證明;後者,作為面向21世紀的戰略選擇,在時間上剛剛進入過去時,後續效應尚待觀察,“成功”與否,似乎還不到下價值判斷的時候。但是,對於一個深刻改變了日本及其對外關係的政權,在它落下帷幕的時候,我們何妨回眸一望。這一望未必看得很遠、很深,但求能看清它走過的足印,或許有助於理解小泉五年“光影交錯”的改革和由此而生的21世紀日本不同於以往的政治生態及其走向。
“總統型”首相的政治秘訣
日本前首相、自民黨最大派系“森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