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部分(3 / 4)

小說:上古秘史 作者:隨便看看

禹的本家,聽了不以為然,代夏禹辯道:“決無此事。夏禹是至公無私,一定傳賢,決不肯上負二帝的。至於啟的陰謀運動或者有之,但是我相信夏禹決不知道他們所做的事情,如果知道,決不許他們做的。”

有一個諸侯笑道:“貴國系夏禹同宗,果然君位世襲,於貴國君亦有光寵,恐怕到那時,貴國君亦甚贊成呢。”有扈國君大怒道:“豈有此理!果然到那時不傳賢,我決不與之干休!

”說罷,忿忿。眾諸侯見他認真了,齊來解勸。防風氏道:“將來的傳賢不傳賢,是另外一個問題。即以現在之事而論,總覺使人不服。”這句話說完,只聽見“不服,不服”各處響應,不下二三十聲。

後來眾諸侯商議道:“既然不服,在此何事?回去吧。”

那不服的諸侯就都紛紛歸去,總計共有三十三國。其餘信服夏禹的各諸侯仍舊依禮,告辭而去。

前 頁封 面後 頁

第一百五十七回 柏成子高逃禹 陣塗民代皋陶

第一百五十八回 作城郭大會諸侯 鑄九鼎海神來朝

且說夏禹郊祭之後,看見諸侯之不服而去者有三十三國之多,心中不免納悶。正要想和群臣商量如何修德以懷柔諸侯,哪知四方接二連三的來報告,說道:“某某國宣告不服了,某某國諸侯又宣告不服了。”總計起來,又有五十三國之多,為什麼原故呢?

原來那起初不服的三十三國諸侯歸去,沿途傳說夏禹如何如何的奢侈,以致不服的愈多了。夏禹聽了,格外憂慮,當下與群臣商議,既將主張用武力征服。伯益道:“這個恐怕不可。

從前三苗不服,曾經試過武力的,那時還在先帝全盛之時,尚且無效。如今不服之國又如此之多,萬一武力失敗,那麼豈不是更損威嚴嗎?臣意總宜以修德為是。”季寧道:“依臣看起來,先王鯀創造城郭,以保衛百姓,這是有功千古的善法。現在各地雖有仿造者,但尚是少數。臣的意思,最好飭令效忠朝廷的國家,於所有要害地方一律都造起城郭來,以免受那背叛國的侵迫。王畿之內亦擇地建築,示天下以形勢,庶幾進可以戰,退可以守,待時而動,較之空談修德而一無預備的究竟好些。”杜業道:“臣的意思,這次諸侯背叛,其中總有幾個心懷不軌的人在那裡煽惑。名雖有八十六國,實際上恐怕不過四五國。天下之事,隔閡則誤會易生,親近則嫌隙自泯,推誠則怨者亦親,猜疑則親者亦疏。現在諸侯之變叛尚是極少之少數,假使朝廷先築起城郭,修起武備一來,那麼諸侯將互相猜度,人人自疑,豈不是抱薪救火的政策嗎?臣的愚見,我王遍歷九州,平治水土,救民塗炭,這種神武與恩德是大多數的諸侯所佩服與感戴的。現在既然生有隔閡,應該召集各方諸侯在某處地方開一個大會,開誠佈公,和他們徹底的說一說明白。那麼本來沒有嫌隙的諸侯可以因此益親,決不會再受他人之煽惑。

有些誤會的諸侯亦可因此解釋,不致愈弄愈深。這個方法,未知我王以為何如?”

夏禹聽了,點頭稱善。季寧道:“那些背叛的諸侯,到那時未必肯來。來的必是忠順之國,於事何補呢?”杜業道:“依我想起來,未見得不來。一則鸞車所到,不免震驚,豈敢再露崛強之態!二則背叛之國,未必皆出本心。三則鄰近諸侯,可陰飭他們代為疏通,那麼不會不來了。來的既多,不來者勢成孤立。到那時,就是真心背叛的諸侯恐怕亦不敢不勉強不來。

兵法所謂代交就是此種政策呢。”夏禹聽了,又連聲稱是。

這時計算起來,不服之國以東南兩方為多。於是酌定一個適中的地點,是在塗山。又選定日期,分遣使臣,如飛而去,令各方諸侯剋期到會。

過了多日,夏禹留伯益、真窺、橫革等諸老臣在京留守。

自己帶了杜業、季寧、既將、施黯、輕玉、然湛等新進的六人徑向塗山而來。這時塗山後的父親老塗山侯早經去世,現在的塗山侯已是塗山後的侄孫。聽見夏禹駕到,竭誠歡迎,自不消說。一面又引導夏禹,看他所預先選定的開會地方。夏禹一看,依山臨水,一片大廣場,果然好一個所在。”廣場之中,朝會之所、宴享之所;廣場之外,休息之所、居住之所都已佈置得整整齊齊。

夏禹大為詫異,問道:“朕發令通知,計算沒有幾日,汝能佈置得如此,真神妙了”塗山侯道:“臣佈置此會場,差不多已有半年多了。”夏禹聽了,益發詫異,便問道:“半年之前,汝尚未奉到令文,並且朕亦還沒有在此大會諸侯之意,汝何以能預知呢?”塗山侯道:“這是臣老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