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看了,不解它的意思。
文命將石匣開啟,只見裡面亦藏著一部金簡玉字之書,與上次在宛委山所得的一個式樣。但是其內容到底是說些什麼,當時文命既未宣佈,在下亦不好瞎造。以理想起來,或者就是什麼靈寶長生方了。閒話不提。
且說文命得到金簡玉字書之後回到帳中,自去研究。又過了一日.岣嶁碑刻好。文命又照例用玉簡量一量山的高低,另外刻一行文字道:“衡山高四千一十丈。”刻好之後,率眾人下衡山,再溯湘水而上。遙望那座衡山如陣雲一般,沿著湘水,何止千里!七十二個峰頭若隱若現,真是大觀。
一日,在一座山下停泊。文命偶然用赤碧二珪考查它的地質,只見山內蘊藏的金質甚多。心想道:“黃金雖是無用,然而民間頗貴重他。現在水患之後,民生困敝已極,我何妨掘它出來,加以鼓鑄,救濟百姓呢!”想罷,與皋陶、伯益等商量,大家都甚贊成。於是就叫工人開掘,留叔豹、季狸兩個在此監督鼓鑄。後來舜南巡的時候,來此考察金礦的遺蹟,曾經一度遊歷此山,所以後人又給此山取名叫歷山。閒話不提。
且說文命發歷山之金以救民之後,又率眾人溯湘而上,到了瀟湘合流之地。文命便問天將:“上次所填的息土在何處?
”天將指出了。文命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