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部分(3 / 4)

小說:上古秘史 作者:隨便看看

工之暇,帶了皋陶、伯益一千人乘坐船舶來到敷淺原遊歷。原來那時的彭蠡大澤,雖則就是現在的鄱陽湖,但是它的面積,要比此刻要大到十幾倍。那敷淺原山就是現在的廬山,還沒有全部出水,不過幾個山峰自西方連綿而來,矗立於鼓蠡之中而已。但是它的山勢甚為廣博,其中原田連亙,人民奠居,所以有敷淺原之名。文命船到山邊,系舟登岸。忽見前面山上停著一輛彩車,有一道者服朱緋之袍,戴平華之冠,佩三天真形之印飄然而來,向文命拱手道:“崇伯請了。”

文命慌忙答禮。便問道:“足下何人?”那道者道:“某乃廬山使者是也。當初黃帝軒轅氏遊歷到此,說道此山雖小,然將來必能拔地矗天,成為中國一座風景極勝之山。因此封某一個使者,秩比御史,主總仙官之位,蓋五嶽之監司也。現聞崇伯治水到此,所以特來迎接。”文命謙謝幾句,就問道:“此山明明叫敷淺原,何以叫作廬山?此山甚小,何以能變成高大?”使者笑道:“高岸為谷,深谷為陵,這兩句古詩,難道崇伯沒有讀過嗎?滄海桑田之說,難道崇伯沒有聽見過嗎?”

文命道:“這座山須過多少年才能高大?”使者道:“亦不甚遠,大概不過一二千年而已。現在已五日不在這裡繼長增高,不過每日所增長的極微,而世人的壽命太短,不能覺察就是了。據黃帝軒轅氏的推算,這座山名叫敷淺原,不過千餘年。

千餘年之後,有著名的七兄弟愛此山風景,來此結廬隱居。大家敬重其人,因而敬重其廬,必須改叫廬山。因此不封某為敷淺原使者,而封某為廬山使者,就是這個原故。”

文命道:“某受命治水,現在對於彭蠡用四個防障,尊神看妥當嗎?能夠經久無弊嗎?”使者道:“此法甚妥當。天下雖無歷久不敝之法,但是彭蠡之水經崇伯施治後,可以歷四千年永無水患。四千年之後卻難說了。”文命道:“某意能得千年平安足矣。況且堤防雖固,年久必壞,哪裡能到四千年呢?

”使者道:“這個不必是崇伯之功,亦是地理使然。某剛才不是說這座山日日在那裡繼長增高嗎。此山升高,則附近之地而高。到那時彭蠡面積漸漸縮小,已包圍在陸地之內,僅留一口與大江相通,就使崇伯所築的堤防盡壞,哪裡還愁有水患呢!

四千年後,那卻難說了。彭蠡面積愈縮愈小,四面群山衝下之水已經不能容,再加以大江之水夏秋之間倒灌而入,哪裡容得住?所以某說水患在四千年後呢。依某的意見,最好請崇伯將彭蠡周圍的丈尺裡數一一刻明在這山的石壁上,使後世之人知道現在的情形,作為地理歷史的考證。未知崇伯以為如何?”

文命道:“極是,極是。”廬山使者告辭而去。文命就和皋陶、伯益商議,做了一篇文字,敘述修治彭蠡經過情形。又將四周丈尺裡數分記清晰。次日,再登山,叫工人摩崖勒石,刻在上面。

刻好之後,伯益向文命道:“我看還不對。撰文刻石,要使它垂諸久遠。現在刻在石壁之上,經過風、雨、霜、雪、烈日、空氣的剝蝕,恐怕不到千年已漫漶不可辨識,豈不是和不刻一樣嗎?那邊過去有一石室,某看再刻一分在石室中,庶幾較為耐久,不知尊意如何?”文命道:“亦好。”於是叫工人又刻了一分。

那時彭蠡已治好,北面直至霍山之陽,凡現在安徽省龍宮湖、泊湖、武昌湖等,在當時都是彭蠡的北部。西部幾乎與雲夢相連,中間僅隔東陵一阜。東面直到黟山腳下。各處山中之水統統都匯進去。大江之水由雲夢吐出來徑人彭蠡,再由彭蠡吐出去,以漸分為北中東三江。這是當時的地形,並不是同現在一樣,江是江,湖是湖,湖與江之間,另有通路的。所以《禹貢》上說:“東匯澤為彭蠡。”匯者,就是眾水彙集之義,所以下面又說道:“東迤北會於匯。”簡直拿“匯”字來作彭蠡之代名詞了。假使當時彭蠡與現在鄱陽湖一樣,僅在大江之南,江是江,湖是湖,那麼夏禹導漢水,應該導到大江為止,何必要說匯為彭蠡?又說東為北江人於海?難道漢水合江水,進了鼓蠡之後,再流出來,改稱北江,還認得出這股水是漢水嗎?

唯其彭蠡水大,北面直到霍山,江漢兩水並流進去,再分流出來,辨不出哪一條是漢水的尾閭,哪一條是長江的尾閭;所以只好以江漢二水的位置為區別。在北的北江,就算是漢水的尾閭;在南的中江,就算是長江。實則二水既匯之後,是江是漢,已辨不清了。所以下文,又有“江漢朝宗於海”之說。如果如現在地形,則漢水不過大江之一個支流,何得與江並稱而入海?這個理由一想就明。後世經學家不知道有高岸深谷桑田滄海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