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名叫王鈍,別的不必講,只說一點,就知道他的恐怖,這位是元朝年間的縣丞!
從大元朝步入仕途,歷經洪武朝的風雲,又熬過了靖難之役,堪稱活化石了。
他在建文朝當戶部尚書,彼時夏原吉還只是區區戶部郎中,比這位的資歷差了千萬倍。
因此見到了王鈍,夏原吉先是一驚,隨即小跑著過來,躬身施禮。
別管如何,對這位老前輩,夏原吉可不敢無禮。
“老大人,您一向可好?”
王鈍笑了,“沒什麼好壞的,一把年紀了,還能到午門之前,是我沒有想到的。夏尚書,你現在可是國之重臣,執掌一國財稅,責任至重啊!”
夏原吉慌忙道:“晚生只知道盡力而為,晚生做事的本事,還多虧了您老提點。”
王鈍笑道:“客氣了,夏尚書遠勝老朽萬倍。”
他們寒暄了兩句,就各自分開。因為在王鈍後面,還有人出現。
此人名叫周是修,他和楊士奇、解縉等人同為翰林,並且還一起相約殉國……很好玩的是那幾位都沒當真,唯獨周是修一心赴死。
他是真的穿戴整齊,前去學宮赴死,準備上吊殉國……據說當時已經吊在了上面,恰巧遇到了漢王朱高煦經過,把他抓了出來,押解到了軍營。
進入軍營之後,周是修足足五天,水米不沾唇,一心求死。
奈何他到底沒有死成,還是活了下來。
只不過此刻他一身布衣,出現在午門之外,讓內閣諸公,包括解縉在內,都頗為尷尬,老臉通紅,腳趾摳地。
原來一個捨得死的都沒有啊!
在周是修之後,是建文朝的吏部左侍郎張紞,隨後還有李貞、林泉、牛諒、尹昌隆等人,足有二十幾位之多。
這幫人在建文朝,都算是風雲人物,炙手可熱。
被朱棣俘虜之後,眾人一度都以為他們已經被處決了,現在驟然回朝,著實讓人驚駭不已。
其實還有兩個名氣更大的,沒有回朝。
這倆人就是鐵鉉和景清……哪怕朱棣去見過他們,這倆人依舊沒有點頭。
鐵鉉主要是和燕軍打了太多的仗,許多名將都死在了他的手裡,鐵鉉為人耿直剛強,不願意低頭。
再有就是景清,他曾經想刺殺朱棣,結果被徐景昌和朱高煦拿下,既然有弒君之心,景清表示願意一輩子服苦役贖罪。
所以他也沒有還朝。
可即便扣除這倆人,光看這二十幾個人,也是目瞪口呆,心驚肉跳。
這幫人之中,有尚書,有侍郎,最差的也是翰林……他們還朝,就代表了一股強大的勢力,死灰復燃,葉落重生,枯木逢春。
尤其要命的是,他們還站在徐景昌的身後!
不能不讓人惶惶不安。
前面恩科的那幫進士,雖然已經改變了朝局,但這幫人還太年輕,至少要過個幾年,才能發揮作用。
可這幫人不同,他們一個個資歷老得嚇人,經驗也豐富,參考黃觀的例子,回朝之後,立刻就能發揮作用。
而且他們聚集在徐景昌周圍,立刻就能形成一股勢力,還是很了不得的勢力!
從前是文官和勳貴,遙遙相對。
現在又多了建文舊臣,等於變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
這到底要幹什麼?
吏部尚書蹇義,還有其他重臣,紛紛怒視徐景昌。
果然沒有猜錯,在讓人尷尬這件事上,這小子從來沒讓人失望。
你小子別折騰了,我們都受不了了。
很可惜,這事也不是徐景昌說了算了。
奉天殿上,朱棣心情頗為愉快。
殺人只是一時的暢快,誅心才是最大的樂事。
他俯視著這幫建文舊臣,一種由衷的感嘆,從心底湧出。
“卿等撰寫的東西,朕都看過了,而且還是看了不止一遍。”朱棣道:“周是修,你反思了井田的弊端,說了抑制兼併的必要。寫得很好,朕足足看了三遍。但朕也想說,如今朝堂已有定論,為了紓解人多地少的麻煩,需要下西洋,辦作坊,你怎麼看?”
周是修跪在地上,磕頭作響。
“回陛下的話,草民以為能辦作坊,經商致富的地方,還是少數……至於中原省份,九邊重地,依舊需要抑制兼併,打壓巨室。包括軍中衛所,也要嚴厲整頓,遏制軍戶逃亡,移民實邊,以免徵不到兵,打不了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