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全調動了對方積極性之後,餘柏林微笑送客。
扶持這些人,餘柏林和封蔚商量了許久,又累死了金刀衛幾匹好馬,與皇帝陛下商議後,才下了如此決定。
這麼大一塊地方,要說皇帝陛下沒動過將其收入版圖的心思,那是不可能的。
但這其中遭遇的問題很明顯。離暉朝這麼遠的國土,暉朝並不好管理。
再加上想來搶這塊地方的國家很多,若要保住這一塊地方,需要投入許多人力物力。暉朝自己內部問題都不斷,如此一來,得不償失。
皇帝陛下是一個很偉大的人,從他能從得失中取捨,就能得知。
皇帝陛下在思考之後,放棄了將其收入國土的打算,接受了餘柏林在那片國土上,扶持一個親近暉朝的政權的建議。
餘柏林選擇遊牧民族,一是因為他們夠兇悍,能自己應對大部分來襲者。
二是他們的生活習慣根深蒂固,經歷了這麼久的融合都未曾改變。換一個地方,也難改變。
他們不接受定居和耕種的生活,也幾乎不接受新事物。在暉朝毗鄰的地方,這樣做能很好的預防被暉朝文化吞噬。但這也讓他們很難趕上暉朝技術進步的步伐,在暉朝大步邁前的時候,他們就顯得沒有競爭力。
而且他們擅長陸軍,海軍還得靠暉朝支援。
以後為了扶持他們在新大陸站穩腳跟,暉朝會不斷提供新武器,提供兵力支援。會讓他們不斷習慣有暉朝的支援。在他們經濟困難的時候,暉朝也會給予援助。
他們只需要舒舒服服的繼續他們習慣的生活方式,其餘需要改善生活的所有物資,暉朝都可以賣給他們。
餘柏林的目的是,藉由他們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不讓其在之後的技術大浪潮中有得到發展的機會,不讓他們有機會建成自己獨立的、完善的、自給自足的工業體系。他們的一切物品,都可以從暉朝購買。
這樣即使上層對暉朝統治者不是忠心耿耿,但國與國之間,利益是永恆的。有了永恆的利益連線,就有了永恆的友好(從屬)關係。
為此,餘柏林選擇了周邊政權中,武力值最強悍、觀念最頑固最不接受改變的一群人。
在冷兵器時代,他們在馬背上的武力值幾乎傲視全世界,這給了他們幾乎盲目的自信。
從他們內心來說,目前只服氣暉朝。
所以就算有夷人來尋求合作甚至投靠,這群人都只會把人搶了然後趕出去,不砍下他們的腦袋,都算夷人運氣好。
而且他們在不擅長其他方面技術的前提下,冶煉也要靠暉朝。暉朝拿走礦石,以礦石折算,給他們奴隸主提供大量冶煉好的金銀裝飾首飾,鉄制器具,輕易就能得到對方的支援。
讓他們感覺這礦產被暉朝佔了,和被他們佔了是一樣的,他們不用尋什麼工匠,就能得到成品。
正是因為有對對方的瞭解,餘柏林才將其作為培養物件。
而且,如果韃靼喜歡上了那一片遼闊的草地,將其作為福地,會有越來越多的韃靼往那邊去開展新生活。
韃靼還是奴隸制,只要奴隸主想過去,他們旗下的那些牧民就只得跟著去。人都往那邊去了,暉朝就能輕輕鬆鬆收取他們原本的土地,漸漸將其納入版圖。
雖然因為氣候變動,北邊變得很難熬。但是有餘柏林的科學輪牧方案,再加上新作物的糧食支援、新大陸的物資支援,要讓暉朝的民眾漸漸將整個草原都劃入自己生活範圍,並不難。
在三人討論許久,皇帝陛下又和朝中文武重臣討論許久之後,力爭達到算無遺策。
以後,皇帝陛下還會遷荒年、失田的民眾去新大陸開墾,派讀書人去那邊教化民眾。以後就算因為隔得太遠,讓暉朝不能在那裡保持統治,但是隻要那裡民眾有一種自己根是在暉朝的感覺,只要暉朝又比他們那裡強大,就能在思想上永遠保持對那裡的統治。
不過那都是之後的事了,現在餘柏林需要的就是忽悠這些韃靼們心甘情願的將人力物力投入到新大陸圈地盤。
只要他們願意,餘柏林還能給他們提供許多可供放牧的地方。
南邊越過赤道,也有一處很適合放牧的地方不是嗎?
只要韃靼樂意,暉朝的船隻就能送他們去各個可以放牧的地方。只要他們拳頭夠大,想圈多大的地,就圈多少的地。
待他們站穩腳跟,暉朝就送去移民填補勞動力空缺,駐紮兵力建立軍事基地幫其保護政權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