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棄掉輜重物資,每人僅帶三日口糧,以示死戰之心。六月七日全軍開拔,一路上‘人噤聲,馬銜枚’,悄無聲息高速急行軍,八日抵達咸寧海子外圍時,正雄心勃勃籌謀新一輪南侵的俺答竟毫無察覺。九日凌晨馬芳發動總攻,先以火器攻擊,馬芳的jing銳家兵,從敵軍大營兩翼奇襲,馬芳率主力正面突擊,尹鳳率軍隊在阿勒坦逃路上截殺,猝不及防的俺答汗再次中招,被馬芳軍四面合圍,馳突奔殺。俺答軍無奈倉皇棄營,踩踏砍殺殞命者甚重。
經一夜血戰,俺答終於不支而逃,明軍緊緊追趕,從咸寧海子一路向西追殺數十里。此戰俺答所部傷亡甚重,僅被擒的部落首領就有十數人,繳獲戰馬輜重無數,乃繼萬全右衛之戰後的又一大捷。坐鎮後方的譚綸閱罷戰報後,當場大喜道:‘大同可暫無事也!’
喜訊傳到京城,舉國歡慶,皇帝親赴太廟告祭祖宗,大賞諸將。馬芳升為正一品太保、大都督,譚綸、尹鳳也得了個太子太保,其餘將領諸軍皆有厚賞,皆大歡喜。
就在一片賞賜聲中,左副都御史鄒應龍提出,負責軍事的次輔沈江南勞苦功高,加之當年萬全右衛大捷,也是在他的指揮下取得的,要求為他封爵。此話一傳出,竟有不少官員紛紛附和,為他請封的奏疏雪片般的飛到了御前。
隆慶皇帝本來就在興頭上,加上又覺著讓高拱chā隊當上首輔,著實委屈了沈師傅,早就想補償他一下,乘興之下,便下旨要求禮部擬定爵號報上。
訊息傳出,沈默無語,沈明臣罵道:‘這簡直是坑爹啊……’
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得爵位者,不能任內閣首輔,這已經是共識了。但沈默又無法推辭,否則必會被看成野心勃勃之輩,一下子陷入了進退維谷之中。
在分析了前因後果之後,王寅很肯定的告訴沈默,我感覺你掉進了個陽謀之中,只是不知是哪位的算計。
沈默苦笑道:“這熟悉的味道,除了我那位好老師,絕對別無分號。”說著微嘆口氣道:“一直就在等著他的報復,現在靴子終於落地,雖然心裡踏實了,但實在不好對付。”
原來徐階早知道他的弱點在哪裡……作為一個內閣大臣,沈默卻掌握著大明的軍權,這本身就是罪過了。
…分割………
故事回來了,jing彩開始了……
第八三八章 大閱兵 (中)
第八三八章 大閱兵 (中)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其實大明從沒有伯爵不能任輔的規定,但就像‘非庶吉士不能入內閣’一樣,這都是長期下來,約定俗成的。而且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太祖皇帝規定,除了皇帝的老丈人外,非軍功不得封爵,還得是極大的軍功才行,像平息個農民造反,在邊境跟蒙古人打一仗之類的,是遠遠不夠的。至少也得像陽明公平定寧王之1uan那個檔次,必須要贏得一場事關國運的戰爭才行。
所以文官得封伯爵,就等於在臉上貼了個‘軍功赫赫’的標籤,試問這樣的人物,誰能放心他再當宰相,掌政權呢?當年狄青只不過當了個樞密使,就讓文彥博和韓琦寢食難安,一定要將其拿下;王陽明入閣的呼聲再高,楊廷和卻始終把他壓在西南。為什麼,不就是因為當權者心底裡的造反恐懼症作嗎?
沈默倒不為前途擔憂,因為他已經邁過了最難的那道坎,成功入閣為相,軍功再煊赫,也只能鞏固自己的地位,至少隆慶一朝,沒有人能動得了自己。但他也不打算這樣接受,他已經寫好了奏疏,對皇帝說,自己功勞淺薄,不配朝廷以爵祿相賜,願意為國出征,驅逐韃虜,待到海晏河清,再請陛下奉賞。
意思是,我不是不要這個伯爵,只是覺著自己還不夠資格。那什麼時候才能夠資格呢?等我率領大軍,把蒙古人從大明的領土上趕出去再說吧。大有漢將軍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風範。
其實沈默在南方時,就已經計劃好了,要在未來一段時間離開京城。因為一來,此役事關國運,前線軍隊構成又極為複雜,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人能把各方的關係協調好,為了顧全大局,他只能先不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了。另一方面,雖然他現在和高拱處在蜜月期,但一山不容二虎的古訓,是經過歷史檢驗的。隨著改革的深入,以及高拱權力的膨脹,很難想象雙方會一直和和美美下去。有道是‘距離產生美’,還不如一內一外,保持距離呢。
誰知在正式向皇帝提出之前,卻橫生枝節,生了有人為他請封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