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謀劃著除掉首輔沈默!
他至今仍清晰記得,兩年前,張四維給自己講《後漢書》的時候,意味深長的評點八歲登基的漢質帝道:“質帝天資聰穎,見識超人小小年紀便能洞徹世情。惜乎,這位小皇帝鋒芒太lù,當面指斥權臣粱冀為“跋扈將軍”被粱氏恨之入骨,暗以毒餅為餌,死於非命…,最後,張四維長嘆一聲道“實在令人惋惜呀”
萬曆早意識到自己缺少智囊輔助,只能依靠張四維幫忙了他忙屏退左右,待孫海進來後,才小聲問道:“我還想請問先生,那粱冀專橫如此,既害了質帝,卻因何沒有奪位自己當皇帝呢?”
“因為清議所在”張四維淡淡道:“再加上東漢氣數未盡王莽前轍猶在,粱冀不能不有所顧忌。”
萬曆不大願意相通道:“我看清議老是跟我作對,怎麼還會幫我?”
“那是因為清議認為,皇上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但無論如何,您是名正言順的大明天子這就是最大的正確。”張四維笑道:“如果真有人敢動您的九五之位,自會有無數悍不畏死之士,衝出來維護皇上的!”
百歷頓了許久,又輕聲問道:“即以質帝而論,yù除粱冀,何為上策?”
張四維沉思了一會兒方回答道:“審度當時時勢以粱冀之惡,四面樹敵,已觸犯眾怒人心喪失。若能韜光養晦等待時機,外作大智若愚之相內蓄敢死勇士,結納賢臣,扶植清議,時機一到,誅一粱冀,只用幾個力士便就可以了。”萬曆聽著,不禁lù出一絲釋然。
“但是,本朝的那位不像粱冀”萬曆終於按捺不住道:“而是像伊尹,最次也是霍光。”
“皇上說的對。”張四維點點頭道:“但是您也不用太忌憚他了,這大明天下最大的是您,而不是他……”“那麼,朕可否明降諭旨,向天下公佈他的罪過,就算不能殺掉他,也可以將其罷黜為民吧?”這是對萬曆來說,最理想的方案。
“這不成。”張四維卻潑冷水道:“明發詔諭,六科肯定行使封駁之權,群臣也會上書反對的。”說著微微苦笑道:“怕連微臣也不例外。”
“朕記得,當年罷免高拱的旨意也被封駁過,但他還不是羞得無地自容,堅持求去了麼。”
“高拱所倚仗的,不過皇恩而已,先帝一去,他就成了無本之木,鬧不起什麼風浪來。”張四維道:“那人之所以可比伊霍,是因為他的權高勢大並不是靠著皇上來的,而是內外心腹密如羅網,兩京十三省到處是他的門生故吏。一旦他堅持不去,事情鬧大了,必然jī起事端,後果不堪設想更可慮的”說著他以手指蘸茶水,在桌上劃…
了“戚、李、馬,三個字道:“這三員上將各自統兵十萬、環衛京師,都唯他的馬首是瞻。有了這些本錢,行廢立之事,不是痴人說夢。”
萬曆面sè慘白,後脊粱一陣陣發寒。他想起自己和沈默暗鬥的情形,雖然一直沒有撕破臉,但實際上已經恩斷義絕。聽了張四維的話,他這才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的魯莽,多麼的冒險。不由大為後怕起來…自己實在太拿自己當回事兒了,殊不知歷朝歷代,多少皇帝死的不明不白?遠的不說,單說本朝,就有仁宗、宣宗、武宗三位皇帝,死得蹊蹺異常,誰敢說不是被人謀害的呢?
“那,有沒有既能除去他,又不能亂了社稷的法子呢?”好半晌鎮定下來,萬曆問道。
“皇上問到點兒上了。”張四維讚許的領首道:“以微臣拙見,有上中下三策。”
萬曆眼一亮,向椅上一靠道:“願聞其詳。”
“他的勢力雖大,但弱點同樣明顯,團伙存亡都繫於他一人之身,一旦他從這個世上消失,那些人沒了效忠的主子,也就鬧不起來了,沒人會為他殉葬。
”張四維道:“故而我們可以精選俠義烈士乘其不備之時掩而殺之事成則由皇上降旨明布其罪,事敗則由微臣一身當咎。但這叫不問而斬,擅殺大臣。那人雖有司馬昭之心,但要數說他叛逆的實跡卻是太少,掩殺之計從目下說,一定會*亂朝綱,
損害皇上的形象,將來善後必定麻煩。所以此乃下策!”
萬曆想了想,搖頭道:“那人的扈從如雲,戒備森嚴,一旦被他逃出生天,朕豈不危險?況且一時也難以募得許多死忠之士,如若萬一不成,再生別計更不易成功,這著太險了。”“招募死士的事情,可以交給微臣。”張四維道:“只要宮門一關,他還能插翅膀飛了不成?”“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要冒險。、,萬曆搖頭道:“請講中策。”“中策是由皇上擇一佳節,宴群臣於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