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部分(3 / 4)

之變’,就是蒙古騎兵從薊鎮古北口長城突破,沿潮白河直打到通州的。長城雖然一直在修,卻沒有起到預想的效果。

直到隆慶四年,戚繼光擔任薊鎮總兵後,他親自巡行塞上,經過仔細考察,認為這些邊牆不僅低薄,而且頹廢較多,所以根本無法阻遏敵襲。而且在邊牆上雖有一些磚石小臺,但這種小臺彼此之間毫無聯絡,既不能掩蔽士卒,又沒有地方貯存軍火器具,敵軍只要登高發矢,臺上守軍就很難固守,不利於戰鬥。於是他上疏言道:‘薊鎮邊牆,延袤二千里,一瑕則百堅皆瑕。比來歲修歲坍,徒費無益。請跨牆為臺,睥睨四達。臺高五丈,虛中為三層,臺宿百人,鎧仗糧秣具備。令戍卒畫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

這得到了大學士高拱的全力支援,於是自隆慶五年起,開始了艱鉅的修牆、築臺工程,戚繼光親自監工,對工程質量要求極為嚴格。他將城牆分為一、二、三等,雙側包磚城牆為一等邊牆,單側包磚城牆為二等邊牆,石城為三等邊牆,要衝地段一律包磚,嚴禁任何偷工減料現象。在加固城牆的同時,又修建一個個碉堡似的敵臺,最終花費三年時間,重修從山海關到昌平的長城線,修築敵臺一千零七座,將京師防線營造的固若金湯。

雖然在萬曆年間,李成梁的風頭遠超過戚繼光,但土蠻和朵顏寧願去面對李成梁的屠刀,也不願意到戚繼光這裡碰壁。因為老虎雖猛,總有打盹的時候,總還能偶有收穫,但銅牆鐵壁卻連道縫都沒有,只能碰的頭破血流,永遠也討不著好。

而文臣們對戚繼光的評價,也遠高於對李成梁的,一方面因為戚是儒將,且操守遠好於李。更重要的是,比起彪悍難馴的遼東騎兵,戚繼光這種修築王八殼子的搞法,讓他們感到對自己的威脅小很多。

所以命九邊效仿戚繼光,大家一起修王八殼子的倡言從未間斷,但沈默對此持保留態度,薊鎮的成功經驗,也就沒有推廣到別處。他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因為歷史早已證明,國朝花費巨大人力、物力修建起來的萬里長城,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僅從軍事的角度來說,明軍需要守衛長逾萬里的邊防線,軍力不可避免地被分散,而蒙古軍隊乃至後來的滿人,通常是突襲而至,攻其不備。由於通訊手段有限,明軍即使能夠做到常備不懈、居安思危,也不能準確地預料蒙古軍隊攻擊的時間、地點,因而對規模較大的突然襲擊難以有效阻擋和防禦。

在沈默看來,對付北方之敵的上策是恩威並施,在軍事上壓服它,在經濟上控制它,在政治上籠絡它,將其慢慢馴化,甚至為朝廷所用。中策是奪取養馬之地,建立強大的騎兵,以騎制騎,最低限度可以主動防禦和反制出擊,使敵騎不敢輕言進犯。下策才是修築長城被動防禦,這樣不僅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效果還最差,可謂事倍功半。

當然這些道理,沒法像那些不知兵事,卻誇誇其談的文官們分解,沈默只用一個理由搪塞他們,那就是沒錢!

戚繼光修長城三年,各項花費折銀六百萬兩之巨,這還是在基礎最好、距離京城也最近的薊鎮修建。而長城的特點又是,‘一瑕則百堅皆瑕’,但如果九邊長城都按這種標準修,沒有三千萬兩是打不住的。

沈默掌權期間,國庫存銀從沒到過千萬級別,時常在五六百萬兩打轉。從萬曆六年起,北方又普遍遭遇旱災,長城也就一直沒修成。

但是情況在萬曆八年以後起了變化。去歲八月底,兵科給事中顧允忽然上了一道奏摺,言各地總兵不宜久任,為了防止各邊駐防軍門擁兵自重,應經常給他們換防。其中特別提到戚繼光和李成梁,說他們衛戍薊遼權責重大,已坐纛十餘年,就算為了保護他們,也應該換任。

其實這是張四維早就與皇帝商量好的,要將沈默昔日幕下諸將一一調離,然後換上值得信任的將領。雖然張四維離開朝堂了,但他的黨羽仍在,那顧允便是張四維的學生,他一上本,萬曆便心領神會,很快下旨命朝臣議論。

儘管大臣據理力爭,說大規模撤換邊鎮總兵,會導致邊防不穩,但最忌諱的就是邊將結交內侍,誰也不敢出言太甚。最終將此本透過廷議,定出了第一批換防的六名總兵官,赫然列於榜首的是戚繼光、還有宣府總兵馬芳、河套總兵劉顯、大同總兵尹鳳、廣西總兵湯克寬、廣東總兵李錫。除了馬芳因為年邁,直接退休之外,其餘五位都被調往內地。雖然職務不變——都是二品總兵之銜,但實際上大相徑庭。在邊鎮行轅,麾下強兵勁旅十餘萬,而內地總兵統領的兵士只有一萬多人,對付的也僅只是流賊亂民。

反倒是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