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也就沒有了任何魅力。人們對這些東西的羨慕、畏懼、嚮往,如果源於人格價值取向出現偏差,就會過多偏向權力、財富、名氣。實際上,脫離了人格的內在魅力,以上這些都不會孤立存在。以為有了那些東西就如何如何就大錯特錯了。只有財富、地位、權力而沒有人格,這些東西不僅也就沒有了魅力,甚至會扼殺人格。
人格魅力並不依附於權力、財富和名氣,但可以藉助於這些東西發揮人格的更大作用。沒有權力、財富和名氣的人可以擁有人格魅力,但擁有權力、財富和名氣的人,卻未必擁有人格魅力。而具有很高人格修養水平的人,如果擁有權力、財富和名氣,則能夠藉助這些東西使個人的魅力放射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價值取向錯位與偏差造成的的人格假象。在人格價值觀和人格價值取向上的錯位與偏差,會造成價值取向的人格假象。在人格價值觀和人格價值取向出現錯位與偏差以後,由於對人格價值觀理解的表面化,或是對人格價值取向理解的扭曲,只是追求形式上的東西,不能掌握本質的東西,就只能做出一些徒有其表的姿態,並不能擁有真正的魅力。從表面上看,這種人格形態似乎已具備良好人格形態的某些特徵,但實際上這種人格形態是虛偽的,人們看到的只是一種假象。在這種假象的背後,隱藏著與正確人格價值取向相互背離的人格真相。之所以稱之為價值取向的人格假象,就是因為這種人格假象是基於對人格價值理解的錯位與偏差。
人格價值取向的不作為。人們從自己的價值觀出發對人格形態做出選擇,但這種選擇所產生的結果與其人格價值觀未必總是對稱的。從功利價值觀的人格價值取向出發,未必一定能實現其功利的目標;雖有社會價值觀的人格價值取向,未必一定能實現人格的社會價值;雖具有道德價值觀的人格價值取向,人格形態未必一定能夠達到理想的道德境界;儘管對文化價值觀的人格價值取向情有獨鍾,卻未必能使文化形態真正融入自己的人格形態。這種人格價值取向未能實現預期結果的現象,是一種人格價值取向的不作為。這種現象並非個別與特殊,而是經常出現的普遍現象。因此,以為有了正確的價值取向,就一定能實現相應的價值目標是錯誤的。應該說,正確的人格價值觀和人格價值取向是實現人格理想目標的前提,而真正實現人格形態的理想目標卻是僅此不夠的。這是因為,人格理想目標的實現,最終取決於個人修養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個人的人格形態不能不受到社會環境的侷限,而在特定社會環境條件下,人格理想形態的實現最終是靠個人修養的努力。有了正確的人格價值觀和人格價值取向,還需要把這種正確的人格價值觀和人格價值取向予以“啟用”,才能使人格價值取向的不作為變為“有所作為”或者“大有作為”。是“有所作為”還是“大有作為”,取決於社會環境的是否有利和個人的修養是否努力。
第四節 人格魅力的價值境界
人格形態影響和改變著與周圍人的相處關係,周圍人做出的反應和評價又影響和改變著自己的人格形態。這種由人格形態影響所形成的與周圍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即人格環境。基於不同人格價值觀和不同人格價值取向的人格形態影響,形成不同的人格環境狀態。對這些不同的人格環境狀態稱之為人格價值境界。
不同的人格價值取向帶來不同的人格價值境界。
“易”的境界。易,第一是取其容易之意,意即是一種比較容易達到的境界。第二是取其交易、交換之意,意即是一種為收穫而付出、有付出有收穫的境界。這是樸素的功利價值觀所能達到的一般境界。
解其意之一:功利是人一切行為的基本動機,是人人都具備的本能。出於功利的需要,對自己的人格形態做出必要的選擇和調整,這既是人的本能,又在某種程度上是為適應環境的一種不得已而為之。所謂“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便蘊含此義。這是一種被動甚至無奈的選擇,無需學習與訓練。人與人之間也確實客觀存在著一種人格交換關係,只要有付出,大多情況下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民間俗語便是這種人格交易的真實寫照。因而這是一種比較容易達到的境界。
解其意之二:功利的目的在於交換,付出的目的在於收穫,就像農民種地一樣,種瓜即為得瓜,種豆即為得豆,功利目標十分直接,十分明確。基於功利的人格價值觀,個人所選擇的人格形態也有著十分直接和明確的目標指向。是否付出,要看能否得到回報;付出多少,直接取決於收穫多少;是否持續付出,要看是否能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