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2 / 4)

是我們黨歷來倡導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實踐證明,什麼時候重視調查研究,工作目標及其工作方針、路線、政策就符合實際,事業就順利發展,取得巨大成績。什麼時候忽視調查研究,工作就受到挫折,事業的發展就受到阻礙。第六,調查研究是自我學習提高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聯絡群眾、為民辦事的過程。透過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就可以瞭解群眾在想什麼、盼什麼,最需要黨委、政府幹什麼,從而使各項決策和工作部署集中民智、體現民意、反映民情。

提高調查研究能力,要努力在以下幾個環節上下功夫:一是求真。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科學的態度,有對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有揭露矛盾的勇氣,有解決問題的願望,而不是為寫材料、出虛名。二是務實。調查研究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工作,來不得半點的浮漂和應付,決不能搞形式主義,搞一些浮光掠影、蜻蜓點水式的調查,必須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虛心傾聽群眾的呼聲和意見,反映群眾的願望和要求。尤其是要善於聽真話、講實話,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有喜報喜,有憂報憂,對“喜”要總結經驗,對“憂”要作出分析,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不能只是“坐著車子轉、隔著玻璃看”,滿足於聽彙報、看材料,必須有吃苦精神,勇於吃苦,沉下來,蹲下來,深入進去。三是求是。只有經過廣泛調查、充分佔有材料,把感性認識昇華為理性認識,才能歸納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調查研究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要認真學習,掌握分析研究問題的理論武器、科學方法和基本依據。對重點難點問題,要一項一項地進行調查研究,切實把問題分析透,把思路理清楚。四是研究。要學會從大量的調查事實中作全面系統的思考,經過科學提煉、概括和總結,找出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特別是對不熟悉的問題,不要簡單輕易地下結論,要捨得花時間、用氣力,經過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科學研究,找到事物的內在聯絡和深層次的矛盾,從而為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五是轉化。如果僅滿足於調研成果在報刊上發表了,被上級轉發了,不注重成果轉化,結果是調研歸調研、工作歸工作,調研成果沒有進入決策、付諸實踐,就會失去調查研究的本來意義。搞調研只是“上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下篇文章”,在成果轉化上下功夫、見成效。對調研成果要認真歸納梳理,凡有價值但尚未完善的要反覆論證,積極探索,開展更加深入的調研;對條件已經成熟的調研成果,要及時進入黨委決策,使之轉化為指導工作的措施和辦法;對群眾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和意見,要實事求是地向上反映,以便作為領導機關研究制定和修改完善有關法規制度的依據,使調研成果在更高層次上發揮作用。

排疑解難能力。排疑解難能力是領導者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具體疑難問題時,能夠理性思考,拿出可靠辦法,儘快圓滿解決問題的能力。排疑解難能力是領導者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領導者在日常工作中處理大量紛繁的事務性工作,大體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事關全域性的大事,必須由領導者必須親自過問、親自把握。第二類是因職責許可權規定,必須由相應級別的領導來親自處理。第三類是涉及到多個部門,必須由相應的上級領導來協調。第四類則是疑難問題,超出下級的智慧能力,需要領導拿主意、下決心。在這四類日常工作中,最考量領導能力的是第四類,即對疑難問題的處理能力。疑難問題,有的是因為情況複雜,一時理不清楚;有的是新情況、新問題,政策規定不明確,無現成經驗可循;有的是涉及多方複雜利益關係,難以協調;有的是敏感問題,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等等。在這些問題面前,既是對領導者智慧與思想水平的考量,又是對領導者工作經驗、政策水平的考量,也是對領導者面對疑難問題時心理素質與勇氣魄力的考量。在疑難問題面前,領導者所表現出來的是綜合素質、綜合能力。領導者如果缺乏排疑解難的能力,或者排疑解難的能力不強,不可能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

較強的排疑解難能力來自於三個方面:

首先是來自於良好的心態和攻堅克難的勇氣。在面臨疑難問題的時候,領導者沒有別的選擇和出路,只有勇敢面對。排疑解難是領導者日常工作中的應有之義,面臨疑難問題是常有之事,不經常面對疑難問題反而不正常,也不可能。不經常面對疑難問題就不是領導者。在面臨每一個疑難問題的時候,領導者都要保持積極平和的心態,既看作是一次挑戰,更要看作是一次機遇。因為我們所從事的事業,就是在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疑難問題之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