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3 / 4)

如果沒有這些外在表現,即使具有再好的內在素質,其他人也無法看到,無法感受到。就像大樹,生於根,成於幹,繁於枝,茂於葉。如果僅有樹根,而沒有樹幹,沒有枝葉,就不能成其為大樹,是不可能作為大樹存在的。只有長出樹幹,枝繁葉茂時,人們才能看到一棵真實存在的大樹。人格魅力好比紮根沃土、枝繁葉茂的大樹,而良好的個人內在素質只是人格魅力的根,表現出來的那些言語行動則是人格魅力的枝與葉。沒有根,大樹無以長成;沒有枝葉,大樹無以形狀。

被公眾認可的魅力才是現實的魅力。人格魅力既然是吸引人、凝聚人、感染人的力量,那麼實現這種魅力就要有人被吸引、被凝聚、被感染。如果沒有人被吸引、被凝聚、被感染,吸引人、凝聚人、感染人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人格魅力“源於己,成於他”,雖然魅力來自於本身,但是體現於對他人的作用和影響。只有被公眾所接受、所認可、所感動,才說明潛在的魅力已轉化為現實的魅力。這也像大樹一樣,雖然枝繁葉茂,但是在尚未使人們感受到它的好處時,它的好處儘管客觀存在,卻不能得到認可。只有當人們親身感受到夏日樹陰下的涼爽,森林裡空氣的清新,木材造出傢俱房子給人帶來的溫暖與便利,才由衷地喜愛上樹木。同樣道理,有沒有魅力從來不是自己說了算的,而是別人說了才算。只有當良好的個人素質確實對他人產生了吸引、凝聚、感染的作用,人格魅力才由潛在轉化為現實。吸引、凝聚、感染的人越多,就越說明其魅力的強大。吸引、凝聚、感染人的作用越持久,就越說明其魅力的生命力。

潛在魅力與現實魅力的不對稱性。並非全部的潛在魅力都能轉化為現實的魅力。這是因為,潛在魅力在轉化為現實魅力的過程中要受到許多方面條件的限制。第一,受到客觀環境和物質條件的限制。在順利的時候,人們無法看到一個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會體現出怎樣的堅韌與毅力;在沒有鋼琴的情況下,人們無法知道一個人是否具有彈奏鋼琴的才藝。就是說,一定的魅力形態只有在具備一定的客觀環境和物質條件下,才可能出現,從而被別人所認識,所瞭解。如果沒有相應的客觀環境和物質條件,這種魅力形態就無法出現,人們也無法認識到和了解到,這種魅力形態就只能作為內在素質的一部分以一種隱性的形態存在。第二,受到他人認可與接受程度的限制。一個人的人格魅力不可能被百分之百的人所認可,也不可能為百分之百的人所喜愛。由於個人素質、文化觀念、政治見解、情感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人們對各種人格魅力形態都會做出符合自己觀念與偏好的選擇。潛在的魅力轉化為現實的魅力最終取決於他人的認可和接受,而眾人在接受和認可的過程中如何選擇,是不以具有魅力者本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潛在魅力向現實魅力的轉化。第三,受到時間的限制。認識和了解一個人是否有魅力,是需要一個過程的。短時間的接觸,只能從表面上認識一個人。要深層次地被別人所瞭解,真實地被別人所認識,則需要有足夠的時間。沒有一個過程,沒有一定的時間,被別人所瞭解、所接受,是不可能的。時間的考驗也是一把雙刃劍。真正有魅力的人,對時間的考驗無所畏懼。時間越長,人們越是能夠深刻認識和感受到他所具有的無窮魅力。而有的人只是從表面上裝扮自己,靠表演的假象討人喜歡,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遲早會原形畢露。

潛在魅力與現實魅力的不對稱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在一個人受到崇拜甚至迷信的時候,其潛在的魅力轉化為現實魅力的過程如同新增了膨脹劑的發酵食品,不僅被迅速膨脹起來,而且他所實現的魅力會遠遠超過其潛在魅力在實際上應有的影響力。出現這種情況的背景和原因很複雜。在一般情況下,這種現象只會零散出現,大多由於情感因素或個人素質的原因而產生的盲目崇拜與迷信。在特殊情況下,這種現象也會大規模出現,如文革時期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與迷信。這種現象的出現,有著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歷史、現實的原因。這種現實魅力遠遠超過潛在魅力的不對稱,是一種特殊背景、特殊原因情況下的不正常現象,既不會穩定,也不會持久,不論持續的時間長與短,都只能是一種暫時的現象。

第二節 人格魅力實現的客觀標準

公眾認可是檢驗人格魅力是否真正實現的唯一標準。只有被公眾認可的人格魅力才是實現的人格魅力。公眾是否認可,要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觀察:

人格魅力實現的真偽觀。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否真的擁有人格魅力,常受到一些假象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