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一次國務會議,內務朱總長(啟鈐)、司法章總長(宗祥)提議,謂外間有籌安會之設,發起者都是名流,昌言中國應改君主立憲政體,實屬淆惑人心,且與現行刑法牴觸,應如何處置?總統說,應由兩總長警告該會主持人,只應在學理上討論,若出了範圍即為觸犯現行法,應加以制止,其言很冠冕。詎兩總長去告楊晳子,楊說,這是奉命而行,若要制止,請問芸臺(項城長子)。兩總長碰了釘子無言可答,只好相對無言而別。六人中有嚴又陵列名,都覺詫異。嚴氏向以學者聞於世,從未預政事,何以此次列名發起?後知嚴氏被楊晳子勸說幾次,請其列名發起,嚴氏拒不允,後晳子竟不得同意將嚴名列入為發起人。並函告嚴氏,謂極峰授意,非借重大名不可,有方尊命乞宥等語。嚴氏得函,啼笑皆非,又不便宣告,只好以消極抵制,不否認亦不到會。嚴氏為人傾佩之學者,故雖列名,人以為強逼,故多諒之。至其他諸人,都是攀龍附鳳之徒,惟劉師培有文名,但是書呆子,不足輕重。從此籌安會大張旗鼓,討論國體,昌言改制,無復顧忌。薛大可主辦之某報,鼓吹尤力,無人再敢反對矣。其時項城擬派餘以親善專使名義,赴日本訪問,為國會反對,未獲成行。時章仲和為駐日公使,日政府已表歡迎,忽聞國會反對,頗為詫異。後改派熊希齡,日本不同意,改使汪大燮前往,遂聘阪谷芳郎為顧問而回。此舉餘頗感謝國會之反對,未獲成行,設若使日成行,必更將無中生有,為我大造其謠言也。後肅政使忽提出兩大參案,一是對熊秉三(希齡),一是對梁燕孫(士詒)。據傳說,因熊梁二人,對帝制運動,貌為贊成,退有違言,且時加誹謗。項城以熊恃有研究系作後援,梁更有交通系,恐造言生事,有所顧忌。遂由肅政使提出彈劾案,對熊則以任內有貪汙嫌疑,涉及熱河都統任內,故宮遺失寶物,陝西探勘油礦,浪費鉅款,一無所得,報告推說美國礦師謂不值開採,顯有疑竇等情。對梁則指鐵路購料,濫用私人,把持路政,特別會計,皆為便利私圖等情。先令財政次長張弧、交通次長葉恭綽停職,聽候查辦。以張氏親熊,葉為梁黨,蓋間接對熊梁二人示以威脅,一時雷厲風行,大有政海掀起風波之勢。熊即出京,梁則屈服。梁恐事情擴大,難於收拾,託由楊杏城向項城疏通,願自告奮勇,交通系要人加入籌安會,贊助帝制運動,一場風暴,遂頓時雨過天青,兩次長亦復職。而當時質問籌安會之朱總長,反為帝制運動之急先鋒。帝制運動中,添了一支有力的主力軍了。當帝制高唱入雲之時,日本代使小幡酉吉、英使朱爾典、俄使庫朋斯基同時見陸外長。由小幡發言說,恢復帝制一舉,默察中國現狀,恐有危險發生。當此歐戰方亟,關於東亞者務宜慎重將事,願袁總統顧念大局,保持現狀,將改變國體計劃從緩實行。陸外長答以我信政府實力能控制全域性,無庸顧慮。隔了一時,又由三國公使,加上法使康悌、意使華蕾,又來見陸外長,仍由日使發言,謂中國政府曾申明對於恢復帝制,不急遽從事,且允擔保境內治安,以後日本及其他四國,對於中國決取監視態度。陸外長以日使出言,近於恫嚇,遂毅然答稱,深望各國尊重中國主權(以上參考《陸徵祥傳》)。
未幾徐東海稱病辭職赴天津,以陸外長子興兼攝國務卿。在國務會議宣佈頒授勳位名單,人名不能記憶,惟記子興授勳二位,餘授勳三位。又封各省將軍巡按使爵位,將軍封公爵者很少,封侯者多,巡按封侯者亦少,封伯爵者為多。記得陸榮廷、馮國璋均封公爵,惟龍濟光封郡王。後議及京中各部院封爵事,陸子興建議,京內各部院封爵事可從緩再辦,遂決議。
又設大典籌備處,以朱桂莘、楊杏城為正副會長,以郭世五為庶務丞。各省代表既已簽名贊成帝制,更進一層由各省代表投票表決國體,假借民意可謂盡其所能。大典籌備處大權操於郭世五,一切御用服裝等類均由郭世五獨具匠心。又在太和殿裝置暖氣裝置,以備明年元旦登極之用。萬事皆備,只待宣佈。內長朱桂莘於國務會議,以蒙古王公來京很久,不宜令他們久候,應請宣佈登極日期,以慰他們渴望。項城總以外交方面不宜操切從事,尚無表示。
。 最好的txt下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