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巨人沒什麼好感。”
“他的族人,莫非就是這個青銅文明的締造者,可是這個古代文明早就消失幾千年了,怎麼還會留下後裔。”
“這個就不知道了,也許就像當年明朝滅亡後,在東南亞還有很多的地方殘留著明朝皇室的後裔吧!”
我嘴角一抽對楊子說道∶“你就鬼扯了,現在還有明朝後裔殘留!”
楊子舔了舔乾枯的嘴唇說道∶“這有什麼騙你的,你知道緬甸那個地方的果敢族吧!那些人就是明朝的後裔。”
我一聽還真沒聽說過什麼果敢族的,於是搖搖頭說∶“沒聽說過,你說說看!”
楊子說,那個“果敢”是撣族語,“果”是九的意思,而“敢”是人家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九戶人家的意思。
如果真要追溯果敢歷史的源頭,它與中國古代的一個皇帝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這裡的主體民族不是傣族,而是果敢族。
若向上追溯,果敢族的“根”在中國,他們的祖先絕大部分實際是中國的漢人,如今這些漢人在金三角被稱做是果敢族。
大概是明代中期,當時國勢強盛,周邊各少數民族部落紛紛稱臣納貢,接受明王朝的統治。在當時雲南與現在緬甸北部克欽邦、撣邦接壤的地方。
明朝採取“以夷治夷”的方式對邊境“蠻夷”進行統治。明王朝在此設立了6個宣撫司、宣慰司,其中2個是在目前緬甸版圖上的孟養和木邦。
當時,明朝的統治範圍很廣,薩爾溫江的上游是中國的內河,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一部分也在明王朝的統治範圍。
1593年,雲南巡撫陳用賓受命以武力收復了蠻莫(八莫)。為了加強邊防,陳用賓在騰越州邊界築起了八關,即神護關(今雲南騰衝縣西北孟卡山)。
萬仞關(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孟弄山)、巨石關(今雲南盈江縣西北息馬山)、銅壁關(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布哈山)、鐵壁關(今雲南隴川縣西北)和虎距關。
漢龍關、天馬關(清末中英勘界時,三關劃歸緬甸)。這八關的關址距當時中緬邊界數十里至數百里不等。1602年—1606年間,緬人舉兵向北進攻,先後攻佔八莫、孟養等地。
1658年3月,南明“小朝廷”桂王永曆帝朱由榔,為“大西軍”擁戴而舉旗反清。同年10月進入雲南,終因不敵清兵而放棄昆明,經保山、騰衝退入緬甸。
1662年,吳三桂率清兵10萬之眾抵達緬甸阿瓦城郊,緬王莽白即將永曆帝及其母子妻妾送交清軍,永曆帝於同年6月被絞死於雲南昆明。
在此之後,朱由榔的數千隨從,或降清,或逃往內地,但絕大部分官兵百姓留在了緬甸北部地區。憨厚的土著人鬥不過這群來勢洶洶的“客籍”。
漸漸退入野人山深處,一個華人社團崛起於緬北高原,繁衍至數十萬之多,其後果敢土司和萊莫土司均延承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官僚體系。
1968年以前,那裡地方政權機構的官職,依然用明朝武官的官職來命名,如守備、千總、把總之類。老百姓的服裝仍然是明朝時的漢裝。
信奉的是文聖孔子和武聖關公,由於他們是明朝皇族和士大夫的後人,故一定保留了相當明朝官話。這在世界史上都是一個特例。
“現在你信了吧!我沒有騙你吧,既然明朝的後裔都能殘留下來,那麼這個古代文明就不會留下一絲血脈嗎!”
我朝楊子點點頭說∶“你說的有理,也許這個瘋子就是那些古人的後代,只是不知道他是如何知道這裡面的秘密的。”
蘇韻可低聲對我喊道∶“這個時候,你們還有空扯什麼明朝後裔,你們快看看那瘋子在幹嘛呢?”
聽蘇韻可這麼一說,我們趕緊朝著石壇上面望去,只見那個面具兇手,對著巨人的屍體不停的划動。
都快被他大卸八塊了,隨後他讓那些髮絲鑽入巨人的屍體之內,又強行把巨人的屍體給縫合了。
我們是在不明白他這是要做什麼,緊接著他從旁邊取出那個用油紙包裹的盒子,他把油紙扯開,露出裡面擺放的東西來。
那是一個黑色的盒子,上面雕刻著繁瑣的詭異紋飾,盒子的上面有兩尊不知道用什麼材料打造的骨手,看到那個盒子不由得讓人產生一種恐懼的感覺。
那個詭異的黑色盒子,像是有種奇怪的魔力,只要看它一眼就會在內心深處產生一種害怕的感覺。
而且這種恐懼的感覺會無限放大,直到讓你再也承受不了,我揉了揉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