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隊裡的最大閒人,可是他拿到的那些戰鬥任務幾乎能讓國內任何一個航空師眼紅至極,那是打破頭也搶不到的實戰經驗。
空軍高層怎麼可能不知道林默的潛力,甚至連林默自己都不知道,國家正在默默的提供一切資源和機會供他成長。
每一名註冊王牌飛行員都是最寶貴的戰略力量,也是對那些宵小之輩的最好威懾。
空戰王牌不像核武器,只要放在哪裡就能保持威力,若是沒有戰鬥的不斷磨礪,即使是最老資格的王牌也難免會出現戰鬥力退化,使王牌之名,名不符實。
連續三天,林默和蔣大隊長兩人間令人歎為觀止的決鬥幾乎將國內的噴氣式戰鬥機種都輪了一遍,這種雙方任意自選戰鬥機的組列組合對陣,使戰況空前激烈。
沒有對每一種機型的瞭解,沒有哪個飛行員敢有這樣的底氣,十八般兵器信手拈來。
訓練中心的計算人員和宣傳科人員也開始了加班加點,將每一場決鬥都從伺服器裡調了出來,編輯成戰鬥影片。航天部和空軍結合一向非常緊密,甚至可以說航空再進一步就是航天,兩者有著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密切關係。
接下來的戰鬥則更進一步,國產機與世界各國戰鬥機的交手,其精彩程度尤如火星撞地球一般,好在歐美各國的戰鬥機操作介面都有統一規則,否則林默和蔣大隊長沒那麼容易上手。
一理通則萬理通,即使是兩人沒有接觸過的機型,總是能夠憑著飛行員的直覺找到自如操作的訣竅。
這些情報部門費盡千辛萬苦從外面弄回來的重要機型資料,現在都成全了林默和蔣大隊長。
連續幾天交手,蔣大隊長很明顯地發現一個奇怪的現像。
戰鬥機越先進,林默所爆發出來的戰鬥力呈現出跳躍式的增長。
特別是機體結構比較強,機動能力好的機型表現尤為明顯。
“沒錯,現有的戰鬥機無法滿足我的需要,所以我已經為自己準備好了專用座駕。”
若是蔣大隊長在使用模擬器與他交手前說這句話,恐怕蔣大隊毫不客氣的認為林默是在空口白牙說大話,可是現在卻有些不得不半信半疑。
為了證明這一點,林默讓負責模擬器和大型伺服器的幾名計算機專家專門為他進行自定義機型建模。
作為腕錶和資料儲存器的金幣手裡擁有一整套最完善的圖紙和設計引數。
第六百一十二節 … 箇中滋味
一架五個頂角呈現出鑽石五邊形的前掠翼式戰鬥機在計算機大螢幕上開始一點一滴初具雛形。
“這是你自己造的戰鬥機?”
陪著林默的蔣大隊長一臉不敢相信,前掠翼?1
他眼珠子都快瞪出來了。
作為資深飛行員,蔣大隊長自然明白他親眼目睹的這款戰鬥機究竟屬於哪一型別。
原以為是和“棍子(殲-10的綽號!差不多型別的戰鬥機,最多跟F…22相似就罷了,這還得考慮造不造得出來,卻怎麼也沒想到竟然是如此奇特的造型。
這得需要什麼樣的技術?
俄羅斯人搞過,蘇-47“金雕”,結果只弄出那麼兩架原型機後,就只拿出來擺擺樣子。
德國人搞過,Ju287,後來被前蘇聯的軍隊俘獲,再也沒了動靜。
美國人搞過,X29A,格魯曼公司也只不過是拿來當作實驗機進行技術論證,不借助任何附加翼面和推力向量技術就能實現出色的滾轉操縱性,但是隨著洛克希德的崛起,而煙消雲散。
還有一款不為人所知的SFW/f-16,由於材質無法解決結構發散問題,最終被淘汰,否則今天美國第三代主力戰鬥機F-16“戰隼”就會清一色擁有負25度角的前掠翼外部特徵。
中國也有前掠翼實驗機,解放前的XP-1“研驅一式”戰鬥機,由於1945年試飛失事而宣告計劃中止·解放後也有繼續研發,“暗劍”單引擎無人機,原本採用前掠翼設計,後來定型時卻採用了後掠翼。
但是各國對於前掠翼的研發依舊沒有中止,中國國內已經重新開始對載人前掠翼戰鬥機進行實驗機開發,例如國防星的X1,作為第四代戰鬥機的設計方案,還有其他未定名型號仍在秘密開發中。
如果技術成熟,國防星很有可能會跟殲-14、殲-18、殲…20和殲-31等戰鬥機角逐中國下一代或下兩代主力戰鬥機訂單。
前掠翼如此突出的優異效能眾所周知,可是直到現在卻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