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小說:那些搖曳的花兒 作者:花旗

月光一樣透明。如果說王灣的“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表達的是一個漂白者美好而又帶有無奈之意的苦楚,那麼,“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這種鄉關何處、歸思難禁的懷歸之情,卻是一個遊子對故鄉的難以割捨的深情,想來那浩渺的煙波是無論如何也湮沒不了“鄉愁”的。“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薩蠻》),用醉酒來忘卻故鄉,可酒醒之後呢?大概更是那種“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無奈與淒涼罷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西風古道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斷腸人”無非就是一個在外漂泊不定的遊子。為什麼“斷腸”?顛沛流離,浪蕩江湖是一種因素,思鄉念家,才是他的主因。在這裡,鄉愁是穿行在大雨裡的孤雁,是孤雁抖落的羽毛,是羽毛上的水滴,是水滴裡包裹著的憔悴、孤寂、落魄、疼痛、酸楚,以及那種道也道不盡的傷痛!鄉愁,就是嶙峋的眼睛流下的淚水啊!

中國人對家園的眷戀,不是少數人的情懷,而是整個民族的情結。“葉落歸根”,這是每個在外漂泊的中國人的夢想。古代人囿於環境條件、生活條件與社會條件的限制,離了家園,別了故土,非一朝一夕就能迴歸家鄉,短的十天半月,長的一年半載三年五載,再長的,恐怕就是一輩子再也回不到那生我養我的故鄉了。所以,古代中國人的“鄉愁”味,像陳年老酒,辛辣之中有溫馨,濃烈裡面含醇香,有渾厚綿長,悠遠飄逸;也像深巷裡的二胡拉出的旋律,淒涼裡有溫暖,酸楚裡有喜悅。

當然,中國人的這種“鄉愁”,很多時候,是包含了一種“家仇國恨”的情感在裡面的。從屈原《離騷》裡“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到杜甫《春望》裡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從李煜《浪淘沙》裡的“別時容易見時難”到范仲淹《魚家傲》裡“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無不在思鄉中滲透著念國的情懷。這種把個人的情感,融合到對民族與國家的命運的關切之中,當代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應該算是最為典型的了。臺灣人民與大陸人民,是血濃於水的同胞,是一棵桃樹上的兩朵桃花,思鄉念家憂國的情感那麼濃郁,是極其自然的。這種由於歷史的原因,使國家分離,造成國家無法統一親人無法相聚,隔斷兩岸的,卻只是那一條淺淺的海峽,想來在其間流淌的海水,大概就是那訴不盡的“鄉愁”了吧!

不管社會如何進步,歷史如何發展,只要有離家的遊子,就會有割捨不下的鄉愁;只要祖國尚未統一,海峽還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就會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無限傷悲。

鄉愁,是一首永恆的歌!一首流淌著民族血液的詩歌!

“三奏未終天便曉,何人不起望鄉愁?” 。。

感動,花開無聲

童年時,曾經長時間地看著那剛露出地面的竹筍,奇怪於它的神秘,為它破土的拔節之聲感動;曾經躺在厚厚的松針之上,聽著啄木鳥用它的尖嘴叩響山谷的空寂,為那清越的箜篌感動;也曾經佇立在斜風細雨中,看著那隻俊俏的燕子,穿過田野的上空,為那輕捷的背影感動;

我感動於螞蟻的長途跋涉,感動於蟋蟀夜晚的低吟淺唱,甚至,為一隻受傷的蝴蝶奮力扇動著柔嫩的翅翼感動。有時,遊走在空寂的田間地頭,我會感動於那偶爾綻放的小野花,在輕風中搖曳的清麗。

童年時的感動,天真而幼稚,一如山間的小溪,清澈而透明,卻又那麼自然,不事雕琢。

少年時,我曾經靜臥在草地上,讓目光到達那一望無際的空闊,到達那一抹,那一抹靜謐的或者流動的藍,感動於如洗的澄澈;曾經攥著同學分離的愁緒,揣著那一份淡淡的遙遠的問候和祝福,感動於那純真的友誼;曾經在滂沱的雨中徘徊,盯著老師綻開雨花的臉,感動於她撐開的一把油傘籠罩的溫暖;也曾經在傍晚的炊煙裡,手搖細長的竹鞭,吹著牧歸的口哨,感動於母親倚在門楣的眺望;

春天,在春風裡,我感動於柳條的飄拂;夏天,在如火的驕陽下,我感動於那大樹下的濃蔭;秋天,我感動於那清冽的溪水,為那在風中顫慄的楓葉,心中泛起波瀾;在冬天,我感動於那飄灑的潔白,為那在寒冷中的梅花,敞開我的夢想。有時,獨行於夜色的小路,我還會為那一縷如豆的燈火,攤開我的激情。

少年時的感動,多情而纏綿,一如月下的湖泊,靜默而波動,還是那麼天真,深情不減。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