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3 / 4)

小說:法克麥賴夫 作者:溫暖寒冬

時只有五歲的弗蘭克•米勒被深深的震撼了,於是,事隔45年,一部極具風格化的影片《300》便誕生了。

繼《罪惡之城》之後,米勒又用一種極為抽象極力獨特的繪畫手法向影迷們展現出一個慘烈的悲情的戰爭故事。其實在影視界強調故事的今天,《300》雖然取自於真實的歷史,但它的情節卻過於簡單了,甚至許多人物都呈現出一種臉譜化來,但即便是這樣,看過此片的許多人都被其中所表現出來的英雄氣概而震撼著,心中熱血在沸騰,最客觀也是最具通俗的評價便是“真他媽過癮!”

由於此片上映的檔期正值美國與伊朗關於核問題的敏感時期,所以此片中對古波斯帝國的描述不免引起了一種敵對的心理,但在筆者看來,電影就是電影,尤其這個發生在公元前的電影故事更與現代的政治沒有絲毫關係,所以放棄那種無謂的敏感,只投身在電影的刺激中,這才是對這部電影真實的評價。

前面說過,電影本身的故事並沒有奇特之處,人物的性格也頗為臉譜化,於是,我們似乎只能從中尋找一些電影製作方面的機巧。但事實上,雖然影片的畫面,影片動靜結合的動作場面以最大的飽滿度調動了觀眾的眼球,可真正表現出來的那種英雄氣概卻不僅僅是電影製作機巧的體現,相反,正是一種臉譜化的形式給了我們一種巨大的無以倫比的震撼。在此基礎上,我們在不否認電影製作機巧與風格獨特的前提下,我們卻要看看此片中真正撞擊著人類靈魂的東西,那是久違的不可能複製的一種悲劇性英雄氣質。

關於斯巴達人的傳說由來已久,也廣為流傳,殘酷與野蠻造就了真正的戰士,優勝劣汰的訓練方式本身就是一個悲劇的開始,至少在現代人的眼中是這樣的。以至於後來在羅馬的角鬥場上,斯巴達的後人們常常成為角鬥士。遵循著法典的要求,這種機械的殺人機器,這一個個英勇無敵的鬥士為保護國家的利益而存活著。

當列奧尼達打小經過了這種艱苦的訓練最終成為斯巴達的國王之時,荒原中對野狼的反抗註定了他將成為寧死不屈的一個英雄。這不僅僅是列奧尼達的經歷,許多斯巴達人都受到了同樣殘酷的訓練,所以他們也命中註定將成為象列奧尼達這樣的英雄,也命中註定將陪伴著列奧尼達走到生命的終結,這是一個群體的意識,根深蒂固的全民化的民族精神。

但非常可惜,列奧尼達兒時的訓練只是讓他成為一個簡單的戰士,而不是一個能夠善用權術的政治家,於是,醜陋的先知們,還有卑劣的政治家們終於以一種法典制度的形象向列奧尼達丟擲了禁錮咒。這是一個巨大的嘲諷,當列奧尼達為了法典中所載的自由和獨立而奮勇殺敵的時候,法典本身的制度卻令他們只能孤軍而戰,法典,這個被列奧尼達多次提起的東西只能代表著一種錯亂的政治企圖,而絕不是英勇的人類的意願。它的複雜和它強大的地位壓榨著列奧尼達這群死士們簡單的思維。

民間思想家摩羅曾這樣給英雄下過定義:英雄是精神的,三百壯士以他們的激情以他們的榮耀創造了溫泉關的奇蹟,他們絕對是英雄。

英雄能戰勝非同一般的精神壓力而產生足夠與整個世界抗衡的力量,那麼三百面對十萬這個數字的時候,不僅僅是武力的問題了,而自信與自由的信念便顯得更加可貴,這才是斯巴達人最終獲得勝利的根本。

英雄是寂寞而孤獨的,當所謂的神諭讓列奧尼達只能率領三百人奔赴戰場的時候,當所謂的議會還在爭論著降與戰的命題的時候,那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便襲然於胸。列奧尼達和三百勇士們便在這樣的一種心態下去迎接死神的考驗。

而作為英雄定義中最了不起也是最具有動力的一個因素是英雄的理想主義。赴死者稱不上英雄,絕望而讓命運主宰的人更不是英雄。於是,我們看到了列奧尼達向所有戰士傳達的那種勝利的信念,雖然渺茫,但絕不是自欺欺人,壯志在胸中激盪,這便是英雄,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要完成心中最偉大的宏願。

當然,也許英雄還是浪漫的,俠骨柔腸的,所以列奧尼達臨死前的思緒中想起了美麗的王后,這也是英雄的悲劇。

由此可見,影片的主旨是非常明確的,就是為了講述英雄的定義,這無關故事本身是否曲折,也無關故事裡的人物多麼的豐滿,更無關故事的思想多麼深遂。這時候,我們想到了米勒的心歷過程,五歲時看到電影上列奧尼達被萬箭穿心的那個場景才是他真正的創作動因,一個悲劇性的英雄,一個一直縈繞在他心中的英雄故事,雖然簡單,但它真實,並且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