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部分(3 / 4)

小說:明朝第一公子 作者:緣圓

,因為從太祖朝時期,就一直與蒙古族採取互不往來,互為敵人的策略,即使大肆對蒙古貴族採取懷柔政策,但卻決不允許蒙古人進入中原腹地居住,更是制定了一系列的歧視手段。

當年元朝歧視漢人,朱元璋登基之後,一面承認前朝的合法地位,一面整出針鋒相對的極端國策,周邊所有少數民族,唯有對蒙古人最是嚴厲,甚至連一根針都不想資敵,後來為了籠絡類似朵顏三衛的歸順部族,又鬧出一些自相矛盾之事。

張灝自有其獨特想法,蒙人入主中原一百餘年,其實早已被漢人漸漸同化了,要不然曾經強大一時的蒙古鐵騎,為何後來腐朽墮落的兵敗如山倒,要是趁機採取一視同仁的態度,而不是把蒙古人又趕回草原,又阻隔兩個民族之間的密切往來,或許很多歷史走向就會從此改變呢。

女真人也是如此,等明朝退縮回東北一帶防禦,兩個民族就變得涇渭分明,漢人歧視那些梳著金錢鼠尾辮的異族人,很多邊將為了冒領戰功,不時拿女真百姓的腦袋領功請賞,以至於民族間的矛盾越積越深,後來努爾哈赤憑藉區區十三副盔甲起兵,短短不過二十幾年的時間,就能一躍而起而鯨吞整個遼東,沒有漢族人二百餘年的壓迫,女真人豈能如此萬眾一心?

對比明朝同時期厚待南方各少數民族,一直持續到明末,都很少發生叛亂,雖說其中緣由很複雜,地理位置和人口數量都不同,但只要是不進行長時期的民族大融合,很難從根本上解決邊患。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為自身考慮,張灝如今已經快要成年,而保持家族榮耀就必須做些正經事,總是在家中悠閒度日恐怕時日久了,就會淪落為沒有權勢的閒散貴族,到時連後輩子弟都無法提攜。

不想在朝堂中爭權奪利,那就退而求其次,選擇在外面當一位手握重兵的武將,而如今四方安定,沒有什麼戰功的同時,也不怕皇帝和朝臣擔心自己擁兵自重。

面色沉吟,皇帝最終搖頭道:“勤練士卒可以,適當用禮儀之道教導那些異族也可以,但絕不能進行通婚和教授儒家之道,不然長此以往,這些蠻夷就會如虎添翼,終成為真正的心腹大患。”

張灝默然,不僅在心中長嘆,如今的儒家之道,才真正是教導漢人成為順民的大殺器,禮儀之邦是好聽,但尚武的血性一併被禮儀沒了,區區百萬滿清就能入主中原,焉知不是對儒家之道的最大諷刺?

“要是朕派你去做北京守備提督,不知愛卿能否勝任?”最終皇帝還是道出想法,笑吟吟的看著張灝。

張灝雙手抱拳,笑道:“陛下信任臣,臣怎敢不效死力?只是。”

“只是什麼就說,你這孩子就會作怪,明明飽讀詩書,偏偏去學那粗鄙武將,說什麼效死力的。”張皇后不著痕跡的出言相幫,張灝能出任一方大將,對於她自己和孃家都是一大助力。

張灝嘻嘻一笑,坦言道:“陛下和娘娘都是看著臣長大的,知道臣生性喜歡惹事,恐怕到了北京城,就會忍不住得罪很多人,尤其見不得官吏和宦官們欺壓百姓,貪汙受賄,遇到不平事,很多時候熱血上湧,就會動輒出手傷人。”

“哈哈,好一個熱血上湧,說得好,朕就是要一位能為民做主的拼命三郎,有你替我監督北方官員,朕也就放心了,一切自有朕為你做主。”

朱高熾哈哈大笑,他自然喜歡張灝這種愣頭青似地臣子,因為這樣的人最容易控制,得罪人多了,也唯有帝王可以依靠,最難得的,就是他還能愛民如子,這和洪熙皇帝的治國理念完全一致,怎能不使朱高熾心喜?

常年任意而為的性格看來已經深入人心了,張灝心中偷笑,又說道:“此外就是請陛下恩准,這常年呆在北方離家太遠,還請能時常准許臣回京,承歡膝下。”

“好,這是為人子之道,準了,每年年末時就可以回京,等過了元宵佳節在回返北方。”皇帝心中更加高興,巴不得張灝留戀京城繁華生活,一年到頭待著不走呢。

忽然想起什麼,朱高熾笑道:“你兩位叔叔已經調回京城了,今後你張家就能舉家團圓,和朕共享這繁華盛世,哈哈”

果然是帝王,恐怕連張家的舊部都一併調往各地了吧?張灝毫不意外,這些年一直和兩位叔叔以及家族舊日的部屬不相往來,就是為了防止皇帝猜忌自家。

伴君如伴虎,果真是千古名言,張灝又一次體會到了這一點,而隨著灝二爺今日的一席話,終於拉開他起步仕途,以至於最終權傾天下的嶄新。

“還有就是臣還未成家,不知能否寬限些日子,得把身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