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族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家族,並且才俊輩出。
司馬朗。司馬懿俱出自這司馬家。
管寧與司馬防交好,而管寧與趙豹又分別打理周城的外防與內防,關係密切。
管寧與趙豹在司馬家做客。
年方十四的司馬懿便在一旁。因其機靈深討管寧喜愛,並且司馬房自幼教導司馬懿,使其每每對戰事有獨到地見解。
十八路諸侯聯盟已成,袁紹邀周依然出兵。
周依然與李江山郭嘉商議之後,決定派周倉為主將,李江山為軍師,率領八萬人馬兵出雁門關。
“不妥當!太不妥當了!”管寧聽聞周倉兵出雁門關,“戰爭只能其衰退。
趙豹看著管寧道:“我雖然同意管先生的意見,但是卻覺得沒有多大的不妥,畢竟董卓霍亂天下。”
管寧掃了趙豹一眼道:“趙將軍。擊敗董卓能換來百姓安居樂業?董卓軍甚重,十八路諸侯又不齊心,你說董卓是否會敗?即便董卓敗了,便更有第二個董卓出現,”
趙豹心道:“會有第二個董卓出現嗎?”趙豹沒有想過。
這也難怪,自古以來,將領受命於君上,只管問勝負輸贏,哪有人去想戰爭地目的?反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哪有那麼多好問的?
所以趙豹現在被管寧一問馬上就被問得不知如何作答。
管寧輕輕搖頭。
無意中掃了一眼一旁司馬懿。知道此子是可造之才。
於是微笑著對司馬懿說道:“你想到了什麼?不妨說來聽聽?”
司馬懿站起身來,煞有介事道:“管先生的問題發人深醒,不過按照刺史大人的意思來看,兵旅之事乃是火德。熊熊烈火雖然可以摧毀一切,但沒有可以燃燒的東西。這把大火也燒不起來。戰爭必然會有很大的耗費,這是不爭的事實。”
趙豹道:“這倒是,孫子也說戰爭只會令其越打越弱,所以強調作戰時最好是搶奪敵人的糧草輜重,這樣比殺了敵人還會令其難受,甚至可決定戰爭的勝敗。”
司馬懿道:“孫子說得有道理,可是這人世間到底多少年才會出現一個是孫子呢?消耗敵人地輜重固然不錯,可是那隻能對付愚蠢的敵人,遇見智計過人之輩。哪有這樣的機會?看看現在。城市越來越多,城牆越來越高。要塞越來越堅固,要攻陷一座有準備有外援的城市越來越難,即便是我幽州兵甲雄於天下,但也不可能飛上城去吧?就算是攻城的武器再先進也總會有傷亡吧?這樣看來,日後的戰爭還是僵持的局面居多,所以在我看來戰爭就是一場消耗戰,只不過是要看時日的長短而已。”
管寧聽著司馬懿的話,心底更加喜愛這個十四歲的少年。
司馬懿又道:“所以,戰爭地前提條件是能讓我們越打越強,而非是越打越弱,也就是說要為我們帶來實質性的利益才可以;再就是在戰爭的過程中要有源源不斷的物質支援才可以。”
此刻司馬懿之兄司馬朗路過大廳,聞司馬懿之話,心中暗道,自己之弟太鋒芒畢露了。
司馬懿認為戰爭要有強大地國力作支援的意見當然毫無異議,可是關於司馬懿地所謂的戰爭的前提是利益非常反感,司馬朗的年紀畢竟比司馬懿要大上一些,受到的儒家薰陶自然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