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2010年11月25日到期日的15個工作日內,將5800萬美元本金連同利息一起還給美林證券。如果新浪投資控股公司持有的新浪560萬股股票價值低於5800萬美元(因股票價格下跌),各個股東將按照比例承擔相應的還款責任。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因為那意味著新浪的股票要跌到10美元1股,短期內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來源三:3傢俬募基金共出資7500萬美元
出資7500萬美元的3傢俬募基金是中信資本、紅杉資本以及方源資本。
四、聚資本成功收購,借槓桿分散風險
和新浪樂居分拆上市一樣,新浪MBO讓外界再次看到了曹國偉嫻熟的資本運作能力。新浪管理層收購透過非常複雜的結構來實現,這其中既有管理層的出資,亦有私募基金的介入,甚至包括來自銀行的貸款。複雜結構的背後,閃現的是精巧的利益安排。
新浪MBO剛剛宣佈時,外界產生“錢從哪兒來”的疑惑,曹國偉透過資本運作籌措資金,和大多數MBO案例透過借錢增持股票的路徑不同,曹國偉引入了3傢俬募資金作為控制公司的股東,以分散其中的風險。
作為一項投資,3傢俬募基金在承擔風險的同時,其獲得的權益是分享新浪股價上漲後帶來的經濟利益(需要鎖定期5月25日過後才可出售)。它們還各自獲得了一個董事會席位,從而影響公司的決策。。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四節 控制權之爭曹國偉成竹在胸,管理層收購新浪網乾坤篤定(3)
正是在董事會席位方面,新浪管理層透過擁有多數席位(4席對3席)而實現對新浪投資控股公司的絕對控制。
美林證券的貸款是新浪管理層和3傢俬募基金避免出資過多、造成一方股份偏多的一個手段,但風險在於要在1年期到期後償還貸款,對於只持有新浪560萬股的新浪投資控股公司而言,這一方式是否划算取決於償還貸款時的股價是否比MBO的定價高。
總結來看,3傢俬募基金可獲得有風險的經濟權益回報,但需要承擔股價下跌的風險;新浪管理層以較小的代價實現了對新浪的控制,所出讓的股權引進了3傢俬募基金作為財務投資者,會分享新浪股價上漲帶來的經濟利益,當然,它們同時也要一起承擔新浪股價下跌的風險。
五、管理層收購破解魔咒,曹國偉掌控篤定乾坤
2009年9月28日,新浪管理層成立的新浪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可謂中國MBO的經典之作。所謂MBO(ManagementBuy�Outs)就是“管理者收購”的縮寫。經濟學者給MBO的定義是,目標公司的管理者與經理層利用所融資本對公司股份的購買,以實現對公司所有權結構、控制權結構和資產結構的改變,實現管理者以所有者和經營者合一的身份主導重組公司,進而獲得產權預期收益的一種收購行為。透過MBO這樣一個舉措,新浪公司基本化解了股權分散的煩惱,今後資本層面的合作,會更聚焦於業務需求。
曹國偉給員工的郵件中說:“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實現自己角色的轉換,以一個創業者的心態來面對我們的未來。MBO本身不是靈丹妙藥,它只是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讓我們有更強的控制力,更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管理層收購成功破解股權分散這一“新浪魔咒”。
公司控制權是一個包括一系列博弈的市場:企業家與資本家的博弈,經營者與大股東的博弈,創業家與管理家的博弈,以及不同管理者之間的博弈。博弈參與者的背景、性格、文化、視野、方法各不相同,為公司的控制權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博弈潮。一般的認識是,在中國,公司控制權要穩定,需要有靈魂人物,而靈魂人物必須有高比例股份作為保障。新浪的動盪,被認為是經營者與大股東的脫節。但曹國偉執掌新浪後,透過事實向世人宣告:這是對公司控制權的誤解,公司控制權是在關鍵現場的控制力。
2009年,曹國偉做了兩件事,讓世人刮目相看,也讓他獲得了2009央視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獎和《第一財經週刊》2009年度最炫領袖獎。
第一件事,運作中國網際網路領域首個MBO案例。以曹國偉為首的新浪管理層,以約億美元的價格購入新浪約560萬普通股,成了新浪第一大股東。加上新浪管理層此前已經持有的股份,新浪團隊持股已達18%。新浪還有一個“毒丸計劃”,即一旦新浪10%或以上的普通股被收購,新浪股東可以按其擁有的每份購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