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不大。這說明倭寇只是掌握了黑火藥的製造,炸藥這種複雜的科技產品他們還沒有掌握。
其二,倭寇使用了木製帆船,動力還是風力。說明他們沒有掌握蒸汽機技術,更別提內燃機技術了。
從以上兩點來說,倭寇的科技水平,目前不會高於大唐現在的科技水平。應該不是太可怕。
為了製造更大和更好的船隻漂洋過海去尋找新的財富,14世紀末期,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造船家把酒船和快?帆船合併,建成三桅帆船。?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稱讚這是“人類的一種偉大傑作”。
它的船體結構更加合理,有三根桅,能利用65度角以內的風行駛,能裝載大量生活必需品,可以在海上連續待上數月,甚至可以環繞地球航行。三桅帆船的出現,改變西方在造船技術上落後於東方的歷史,也使改變西方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隨後進行的“?地理大發現”都和這種帆船及航海新技術密不可分。在航海家和造船家的心目中,三桅帆船的構造幾近完美。
英文中barque有時也泛指多於三根桅杆的帆船,但從18世紀末期開始特指三根或更多桅杆、最後一根桅杆上掛縱帆,其他所有桅杆均為橫帆的帆船。與之相比,?全帆裝船(full…rigged?ship)所有桅杆均掛橫帆,前桅橫帆三桅船(barquentine)則是除了前桅橫帆其他桅杆都掛縱帆。
三桅帆船在風帆時代十分盛行,因其容量與全帆裝船相近而所需人手較少,作為商用船非常合適。相比適合搶風航行的縱帆船,和適合利用季節風長距離航行的全帆裝橫帆船,三桅帆船barque結合了兩者的優點。後期很多大型鐵身帆船也採用了類似的帆裝。
普通三桅帆船和前桅橫帆三桅船外另外還有一種變種稱為jackass…barque,前桅橫帆,後桅縱帆,主桅下部縱帆、上部橫帆。
火藥加上這個三桅帆船的製造技術,都不是應該在漢朝這個時代出現的,這說明是有人掌握了不屬於這個時代的科技,換句話說,就是有了不是來自這個時代的人,就諸葛均一樣。這才是最恐怖的一件事。
這個人的出現現在已經證實了他是諸葛均的敵人,因為他是幫助倭寇的。諸葛均的第一感覺就是要找到這個人,將他除掉,否則他的出現可能會造成大規模的戰爭,造成大規模的殺戮。
與此同時,他也想到對方一定也會想到大唐的科技不是來自漢朝的,那個人的想法也一定和自己一樣,會想方設法將自己除掉。
透過反覆思考,諸葛均做出了決策:第一,命令李羅儘快蒐集此人的相關資料,只要有可能,不屑一切代價,一定要剷除他。第二,從今天起,加強自己和親屬的保衛工作,自己儘可能不再拋頭露面。第三,要加快大唐科技的發展步子,尤其是軍事工業的步伐。
要對付倭寇,首先要發展的就是海軍,但是大唐除了在中亞里海以外,沒有出海口。大唐下一步要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
諸葛均召集重臣們研究這個問題。會議在王府的小會議室召開。參加會議的有黃月英,諸葛亮,徐庶,呂秉和韓遂。小喬擔任會議記錄。
諸葛均首先介紹了倭奴國的歷史,現狀以及將來對大唐的威脅,他說道:“倭寇雖然是一個不大的島國,但是他極具侵略性,而且極其殘忍。可以這麼說,他們就是一群野獸,不能用人的標準來衡量。”
黃月英首先發言,說道:“既然是這樣的野獸,咱們就要堅決剷除他們。可是他們距離咱們遙遠,鞭長莫及啊。”
徐庶說道:“要想徹底清除倭寇。只有打到他們的老巢去,防是防不住的。這樣太被動了。”
諸葛亮說到:“元直兄說得有道理,要解決他們必須從根上解決。他們的根在海外的島上,大唐沒有水軍,是個問題。”
韓遂說道:“這些倭寇的殘忍,我以前就聽說過,現在既然侵擾的這麼頻繁,規模也這麼大,的確是要引起重視。我不懂水軍,但是我認為,大唐應該建立一支水軍,現在就要做準備。”
諸葛均說道:“大家說得很對,問題的關鍵,就是大唐必須有一隻海軍,也就是水軍,不過是能夠在大海上作戰的水軍。當大唐擁有了出海口之後,海上貿易將發揮重要的作用。”說到這裡,他叫小喬拿來一張黑板。小喬指揮著兩個士兵安放好了黑板。
諸葛均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幅華夏大陸近海的地圖,對著大家說到:“這裡是就是倭國,領土由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四大島及7200多個